3.古代所有制解体的原因 在古代所有制这一形式中,发展的基础都是单个人对国家的原有关系(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或历史地产生但已变成传统的关系)的再生产,以及他对劳动条件和对劳动同伴等等的关系上的一定的、对他来说是前定的、客观的存在。因此,这种基础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限定性,而随着这种局限的消除,基础就会崩溃。具体地说,造成这种所有制解体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口的增长。很显然,实行古代所有制的目的就在于把形成共同体的个人作为所有者加以保存,即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在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方式中把他们再生产出来,这种客观存在方式既形成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因而形成公社本身。但是,这种再生产必然既是旧形式的重新生产,同时又是旧形式的破坏。这是因为在生产力和土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这也属于生产)必然破坏了公社成员在原有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可能,这是古代所有制关系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奴隶制发展。古代所有制是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产生的,所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共同体必然是小国寡民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公民在面积狭小的区域内劳作、生产。但“在它们把生产的自然条件——土地——当作自己的东西来对待时,会碰到的唯一障碍,就是业已把这些条件当作自己的无机体而加以占据的另一共同体。因此战争就是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原始的工作之一……”(17)战争的目的就在于占领生存的客观条件,保护并永久地保障这种占领所要求的巨大的共同任务、巨大的共同工作的顺利完成。正是由于战争的频繁和不可避免,所以,希腊罗马早期的共同体一般都是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有关这方面,我们从梭伦和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经常性的战争并没能保存共同体本身,维护共同体的利益,相反,却慢慢地腐蚀甚至破坏了共同体的根基。在战争中战败的一方,由于已经失去了本身存在的空间和公民,因而也就失去了维持其继续存在的前提;而战胜的一方,也由于从战败者手中获得了许多土地、财产,从他们手中夺取了作为生产条件之一的人而发生了变化,与古代所有制完全对立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出现了,“而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就败坏和改变了一切共同体的原始形式,并使自己成为它们的基础。”(18) 综观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说的古代所有制形态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与奴隶制、农奴制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之一便是劳动者的性质不同。在古代所有制下的劳动者主要是公民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他们把自己看作劳动的自然条件的所有者,但这些条件还必须不断地通过亲身劳动才真正成为个人的人格的、他的个人劳动的条件和客观因素。”(19)但在奴隶制下却完全不同。马克思指出:“在奴隶制、农奴制等等之下,劳动者本身表现为服务于某一第三者个人或共同体的自然生产条件之一(这不适用于例如东方的普遍奴隶制,这仅仅是从欧洲的观点来看的);这样一来,财产就已经不是什么亲身劳动的个人对客观的劳动条件的关系了。”所以,马克思接着指出:“奴隶制、农奴制等等总是派生的形式,而决不是原始的形式,尽管它们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和以共同体下的劳动为基础的那种所有制的必然和当然的结果。”(20) 区别之二就在于生产的目的不同。在古代所有制下,其生产的目的并不是发财致富,而是自给自足,把自己作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再生产出来,并以此资格作为公社的成员再生产出来。“在古代人那里,财富不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尽管卡托能够很好地研究哪一种土地耕作法最有利,布鲁土斯甚至能够按最高的利率放债。人们研究的问题总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会造就最好的国家公民。”(21)但是奴隶所有制形式则不同,它的生产目的完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奴隶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就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淋漓尽致地揭露的那样,奴隶的工作日没有道德的极限,而只有纯粹身体的极限。奴隶制正因为与古代所有制存在着上述几方面的区别,所以,两者不可能长期并存。奴隶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古代所有制的消亡。 综上可知,马克思所指的古代所有制形式决不是奴隶所有制形式,而完全是一种与奴隶制绝然不同的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它从氏族社会中发展而来,最后又被奴隶制等因素的发展所否定。正因为如此,所以,建立在古代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也决不是奴隶社会,它只能是与其基础相适应的古代社会和公民共同体。公元前6 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以来的罗马社会就是这种古代社会的典型。在罗马,这种古代社会一直存在了3个多世纪,只是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奴隶制的发展才破坏了这种社会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古代社会的灭亡。 注释: ①“古代所有制”的含义在本文第三部分有详细的论述。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页;第168页。 ③④《列宁选集》第4卷,第42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9页;第4卷,第249页。 ⑦李维:《罗马建城以来史》(Livy,Ab Urbe Condita),Ⅰ,8。 ⑧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记》(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 The Roman Antiquities,Ⅳ,22);李维认为,在塞尔维乌斯举行第一届大检阅时,在马尔斯广场出现的是8万士兵。李维,Ⅰ,4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