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力模仿、但不是完全的、机械的模仿。 日本民族善于模仿,但却不是完全的、盲目的模仿。例如大文革新时期,日本从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样板,大规模进行政体改革,地方豪族被废止,代之以中央政府任命的国司、郡司来统治,但是有些地方并不是完全模仿这种纯唐朝式的变革,而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原有的豪族直受变为郡司。 再如,明治维新时进行了代表生产关系变革的“地租改正”,如果纯粹模仿中国的话,则应采取“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改变,而只是把地租改成“五公五民”。 这种不彻底的模仿并非中庸之道。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欢完全模仿,往往是由于感情和性格上的关系,而不是在理论上不能接受。从历史上看,日本人喜欢“革新”,“改革”,“维新”这些改良政策而不喜欢翻天覆地的革命。 (3)对外来文化加以修正和再创造。 外来文化从传入日本到完全被吸收,大致要经过传播、融合、更新等几个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修正和再创造为其最明显的特征,这种修正和再创造是在对外来文化的咀嚼和消化中表现的。例如空海和尚是1300多年前日本着名的佛教大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唐朝京城西安,学习唐代的文化宗教艺术。回国后他能够把理论性很强的佛教思想同日本的风情习俗融合在一起,进行与民情相适应的再创造。再如儒学家山畸闇斋大力主张日本的佛与西方的神“结婚”,致力于儒学的日本化。另一位儒学家佐久间象山也大力提倡东洋的道德与西洋的艺术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很善于对外来文化的再创造并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日本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都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吸收了汉字的某些字形而创造的。 吸收外来文化,摄其精华为己所用,这对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能持尊重的态度,肯于虚心学习,并善于将其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今天重温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对发展中的中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