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谷崎润一郎也抱有同样的疑虑,他曾说过,“在感情上我喜欢东方主义,东方人无限留恋东方主义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不想方设法加以保存并维护其独特的文化,那么东方最终将会在精神上成为西方的殖民地。然而如何使今日之诸多方面的社会组织与我们的旧传统调和起来,这正是我的一个疑问”(35)。 总之,上述事实说明,在“洋风”与“和风”的两种文化的撞击中,不仅整个民族,就是每个知识分子自身也处于飘摇不定、无所适从的心态之中。他们一方面具有试图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变革,从而赶上世界进步潮流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又害怕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无国籍”化和“精神故土”的丧失,即充满着对传统崩溃的恐惧心理和骚动不安。不过,他们也都在探索着适宜的做法并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见解,如福泽谕吉的“少弃多采”主义,夏目漱石的“在不得神精衰弱的情况下进行内发性的变化”的主张,森鸥外的“立足于东西两洋文化”论,以及北村透谷“建树(能够融合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创造性力量”的呼吁等,都是发人深省的。由此不难看出,具有使命感的知识界在世界进步的大潮面前,一直在进行着严肃的思考,而思考的中心始终围绕着如何以适宜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实现“对接”与融合,寻求一条既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又不丧失自身文化特色的“两全”性的进路。 注释: ①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1页。 ②参阅拙文《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 ③《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十六年九月条。 ④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8—59页。 ⑤参阅拙着《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111页。 ⑥⑦⑧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255—258,306—334、422—460、588—604页。 ⑨万延元年(1860年)幕府派出幕臣小出千之助赴法学习,似乎是向近代西方国家派出的最早留学生。 ⑩(11)〔日〕石附实:《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ミネルゥ{K5D905.JPG}书房1972年版,第301—309、310—339页。 (12)《福泽谕吉自传》,马斌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8页。 (13)当时日本误传着英国公主作为英军主帅参加鸦片战争的消息,所谓“蛾眉解作三军帅”当指此事。有关这一传说详见王晓秋《近代中日启示录》,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4)(15)〔日〕东京大学学会编《明治维新史研究》,第439页。 (16)〔日〕盐谷宕阴:《宕阴存稿》卷四。 (17)佐久间象山于1864年7月11日被肥后藩士河上彦斋等暗杀于京都。 行刺当日,凶手以“皇国忠义士”之名张贴揭帖于三条桥上,列举的首要“罪名”就是“提倡西洋学,主张开港贸易”(见源了圆着《佐久间象山》,PHP研究所1990年版,第199—200页)。横井小楠于1869年1月5日被十津川乡土集团暗杀于京都,刺客留下的“斩奸状”和被捕后的口供,都直言不讳地说,“横井平四郎博学多才,然热衷于西洋学说,甚而有意弘扬耶稣教,令人痛恨之至”(见《维新史》第五卷第二十二编第三章)。森有礼也几乎是以同样理由,于1889年2月11 日(明治宪法发布之日)在动身参加宪法发布仪式时被西野文太郎杀于官邸。 (18)〔日〕大桥讷庵:《辟邪小言》。 (19)〔日〕高桥义雄:《日本人种改良论》,1884年。 (20)〔日〕福泽谕吉:《丁丑公论》。 (21)(22)〔日〕福泽谕吉:《通俗国权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