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莫洛托夫一行结束访问,启程回国。 同月25日晚,莫洛托夫约见德国驻苏大使舒伦贝格,称: “苏联政府研究了德国外长在11月13日最后一轮会谈时说的话,特采取下列立场: “苏联政府准备接受关于政治合作和经济互助的四国条约草案,条件是: 1、德国军队迅速地撤出芬兰(按1939年条约,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届时,苏联将承担义务,同芬兰保持和平关系,扞卫德国在芬经济利益(木材和镍出口)。 2、苏联在海峡的安全将在今后数月得到保证,办法是, 苏联和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并根据长期租赁条约,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立苏联陆海军基地。 3、巴统和巴库以南至波斯湾方向为苏联领土意向地带。 4、日本放弃对库页岛北部煤田和石油矿的租借权。莫洛托夫主张, 把这四点具体化为五项秘密议定书。其中第五项秘密议定书应规定,德国、苏联和意大利承认:“保加利亚地理上位于苏联黑海边界安全带,所以,政治上缔结苏保互助条约实属必须。该约在任何情况下不涉及保加利亚国内制度、主权和独立。”(30)对此,柏林未予置理。 3周以后,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1号命令(“巴巴罗萨”方案),就是此人于苏德柏林会谈开始之日决定“即将下达”的关于近期发动侵苏战争的正式命令。苏德柏林会谈分明是希特勒例行外交烟幕。 这次会谈的焦点是新一轮势力范围划分问题。三国轴心和苏联合作互助条约草案问题只是新一轮势力范围划分的法律术语。当然,苏联力争的“势力范围”大抵同德国自芬兰撤军、确保苏联西南部安全等问题相联系,多半为的避灾自卫,不可和企图建立欧非帝国,进而征服全球的纳粹德国同日而语。但是,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为,在邻国染指军事基地的奢望,到头来,都是事与愿违的。 莫斯科是否明了苏德柏林会谈已告破产,上当与否?须看它如何动作。 莫洛托夫离开德境时致电希特勒,感谢他的“令人愉快的接待”;又电里宾特罗甫,“真诚地感谢”其“慷慨而令人感到温暖的接待”。(31)1941年4月13日, 斯大林当着外交使团的面表示:“在任何情况下”,苏联都将“和德国做朋友”。(32)有鉴于苏联动员计划已于1941年2月确定,可知由衷感谢、永远为友云云,多属外交辞令。但,是否应当慎言苏联“没有上当”呢?希特勒和里宾特罗甫反复地向莫洛托夫灌输的,不外乎两点,即:一、纳粹德国正全力以赴地“消灭英帝国”;二、以德国的欧非,苏联的中近东和南亚,引诱苏联入伙,而不在乎德国在苏联近邻(罗、芬)的军事存在。有似软磨硬推,逼良为娼。就是否弃良为娼而论,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未曾上当。就有关对纳粹德国近期侵略扩张方向之判断而论呢?塔斯社1941年6月14日声明称:“德国为进攻苏联而在苏联边界附近集结军队”云云, 完全是“敌视苏联和德国,而热衷于进一步扩大战争、发动战争的势力笨拙地捏造”的。(33)但求试探吗?1941年6月20日,“莫洛托夫请求访德,然而,吃了闭门羹。”(34)第二天,斯大林读罢特雷伯关于德国将于6月22 日侵苏的特急电后批示:“该情报属英国反间计。查明是谁干的,予以惩处。”(35)一系列错误反应的背后,不是别的,正是固执其英德战争结束以前希特勒不会侵苏的错误判断,或者说,苏德柏林会谈的阴影继续影响着他们。可道是:不上大当上中当。 在1939—1941年诡谲迭起、复杂多变的欧洲,应付具体问题一向精明老练的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却疏于识破主要侵略势力的目的、手腕和烟幕。 注释: ①苏联外交部:《二战前夕苏联为和平而斗争》,莫斯科1971年版第437页。 ②《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D集第7卷第168页。 ③英国档案局,内阁,23/100,第317—321页。引自《安危所系——1939年档案资料选》,(苏)《历史问题》杂志1990年第3期第36页。 ④米·伊·谢米尔扬格:《苏联和战前政治危机》,(苏)《历史问题》杂志1990年第9期第53页。 ⑤(21)《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第58页。 ⑥⑦⑧⑨《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D集第7卷第157页、第204和200页、第76—77页、第63和64页。 ⑩莫洛托夫:《关于批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8日)》,《真理报》1939年9月1日。 (11)莫洛托夫:《关于苏联对外政策》,(苏)《真理报》1939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