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海登·怀特的历史喻说理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徐贲 参加讨论

三、历史叙述的解释范型
    包含在历史叙述中的第二种释义形态,体现为非情节效果性的观点或解释。尽管这些观点和解释千变万化, 便也可以归结为四种“解释范型”(Paradigms of explanation),即“一旦一系列历史事件被解释以后,它们所呈现的模式”②。这四种解释范型分别被称作:一、 表意型(ideographic);二、形势型(contextualist);三、有机型(organistic);四、机械型(mechanistic)。
    持表意型解释观的历史学家认为,只要他用精确的描述性文字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恰当地表现出来,他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历史叙述就是重演历史事件,客观再现是历史叙述科学性的表现。
    持形势型解释观的历史学家认为,事件并不就是它自身的意义,事件只有在特定的“形势”中方能被解释。形势在具体的历史叙述中可以是某一时代、时期、思潮、运动等等。历史家的工作是恰当地表现这些形势,使具体事件能有获得意义的环境和条件。
    怀特认为,表意型和形势型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为历史家所提供的解释同叙述中所讲的“故事”是融合一体的,尽管在总的目的方面,形势型解释更注重一些事件的完整性。这两种解释范型与有机型和机械型这两种又有重要的区别:后两种要求的是历史叙述提供超越具体历史“故事”的意义。
    有机型解释要求统御历史的整个领域,黑格尔的历史叙述即属此型。机械型解释则是从某一局部的基本法则(如经济法则、政治法则甚至“路线斗争”法则等等)来确定某种特殊的“条件”对历史领域的影响。有机型解释要求将种种条件相互联系地考虑,以见出它们在人类整个历史中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地位。机构型解释则对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更感兴趣。它认为只有将作为“因”的部分与作为“果”的部分区别开来,历史才能得到解释。
    怀特指出,历史叙述的解释形态是可以独立于历史叙述的情节效果的。可是,这二者的选择倾向之间却又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例如,米契莱的《法国革命史》在情节效果上是浪漫史,而其解释则属于表意型。米契莱的叙述把法国大革命表现成“人类精诚团结友爱”理想的实现。在米契莱看来,这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这意义体现在这样一些“事实”之中,如人们的忘我热情,各联盟放弃其局部利益,汇集在一起,形成“光荣的法兰西”等等。
    怀特特别强调,看到历史释义的不同形态之间的一些亲缘关系,这不等于说历史学家所选择的情节结构是由他所倾向的解释范型所“规定”的。实际的情况往往是相当复杂的。这些亲缘关系只能大致地由情节效果和解释范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说明。例如,悲剧的形式内容是“法则启示”。因此,这一叙述结构较有可能(但并不一定)在解释范型中出现一种直线因果逻辑的(往往是机械的)的特征。喜剧的形式内容是“化解”。因此它就较有可能运用某个整体(往往是有机整体)来作为化解部分与部分之间张力的条件和前提。
    四、历史叙述的道德形态
    怀特进而指出,情节效果和解释范型这两种选择都取决于第三种更为基本的选择,那就是道德或意识形态选择。怀特借用了知识社会学家孟海因(Karl Mannheim)对意识形态类型的四重式划分。它们分别是“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否认任何人为的制度和权威于人有益。它认为是政治制度败坏了善良自由的“本质人”。它要求以人际自愿协议代替国家和政府。保守主义竭力要求维护现状。激进主义要求改变现状,超越和瓦解现状。自由主义坚信人的善良和理性,相信人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和无政府主义的不同在于,它认为人能依靠理性形成对于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助益的权威。
    怀特认为,历史叙述之所以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是因为:“历史不是科学,历史是每一种意识形态争取以科学的名义,把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一得之见说成就是“现实”本身的重要环节。因此,那怕历史学家自称没有意识形态倾向,自称在历史社会分析中避免意识形态观点,他在历史表现应取何形式问题上表明立场的时候,也就已经处在特定的意识形式框架之中。”③怀特用下面的对照表说明意识形态这种释义形态与其它两种释义形态的同质关系:
        情节效果解释范型意识形态内容
    浪漫史表意型无政府主义
    喜剧有机型保守主义
    悲剧机械型激进主义
    讽刺剧形势型自由主义
    怀特接着指出,这三组同质关系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地出现在具体的历史着作中。事实上,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各种变化,历史着作才得以呈现它们的千姿百态。就是同一历史学家的前后期着作也会发生变化,显示的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叙述释义可能的敏感。反倒是次等的历史学家常能保持教条式的稳定不变。怀特并没有详细讨论这三组同质关系之间可能发生哪一些变化。他更关心的问题是:既然这些同质结构以类似的四重样式反复出现,它们是否有共同的基础?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在怀特看来,它们是有共同基础的,那就是人的意识。历史学家所争论的不仅是什么是事实,更重要的是这些事实具有怎样的意义。怀特说:“历史事件的现实性并不是在于它们曾经发生过,而是在于:首先,它们被人记住了;其次,它们能够在编年史顺序中找到一个位置。”④说到底,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意义又只能按照自然语言的可能形态去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