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海登·怀特的历史喻说理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徐贲 参加讨论

怀特借用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对“隐喻”、“换喻”和“提喻”的界说来说明喻说格和意识意义的关系。隐喻的基本特点是于异中见同,这是在同一中确定意义。换喻和提喻在等次上都低于隐喻,因为它们分别是对在隐喻中已被异中见同的现象的异的方面和同的方面作进一步的辩认。换喻化整为零,先设定整体和构成整体的部份分离,并设定在意识把握整体的过程中,部分起着首要的作用,整体意义是部分意义的相加。在提喻中情况恰恰相反,部分和整体的区别是为了确定整体和部分意义在本质上的一致,即整体的本质意义体现为部分的本质意义,只是部分的本质意义才与整体意义有关。
    隐喻、换喻、提喻的性质虽然不一样,但我们从它们都能看到语言为我们的思想方向所提供的种种模式。思想是按照这些方向模式去把意义赋予那些尚未被常识、传统或科学所认识的经验领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的意识的感情、认识和伦理道德判断功能的共同基础。
    按照隐喻模式形成的历史叙述,在受异中求同法则的支配时,着眼于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把共同特征确定为现象的意义。认同正是表意型历史解释的模式。换喻的性质是约简,它为机械型解释提供了模式,因为它把历史领域看成是一个由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复合体,只有通过理解那些联系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法则才能把握这个领域。提喻的性质不是约简,而是综合。它要求将部分融合而不是拼合到整体之中。部分只是在作为宏观整体的微观体现时才能被理解。这也就是有机型解释的目标。
    讽喻在怀特的四重式喻说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怀特不接受伯克把讽喻与“辩证”解释等同起来的说法。在怀特看来,讽喻比辩证更多地侧重于否定。讽喻是对那些仅表现为命题的同或异的含蓄的否定和批评性的限制。它是一种对认同、约简和综合这些形式都持保留意见的知识态度。作为解释策略的怀疑主义,作为情节效果的讽刺,以及作为道德立场的不合作态度或犬儒主义,均以此为语言基础。
    五、互为关联的四重结构
    西方思想家对海登、怀特的喻说理论有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有代表性的批评,一种是认为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循环论”或“形式主义”。⑤而另一种则认为线性历史观本身并不是否定循环论的理由,因为怀特的喻说理论包含的不是静止的重复,而是辩证的上升。⑥
    从怀特的着作本身来看,第二种说法是有相当根据的,因为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参照点是马克思对历史过程和经济过程的分析。在怀特看来,“马克思所作的种种分析……无论是对社会发展的阶段,对价值形式,还是对社会主义形式本身,都倾向于把研究的现象分解为与隐喻、换喻、提喻和讽喻相对应的四种范畴或类别。”⑦
    马克思分析了西方历史的四种基本社会形式: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发展顺序中,马克思标绘了相应于生产方式变化的一个完整的意识变化循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是历史这个循环中的的“讽喻”项端,它代表着历史自我叙述到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的终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里还分析了价值的四种基本形式。怀特讨论了这些价值形式分析中的喻说意义。马克思为第一种“初级”(或“孤立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所举的实例是20码布换1件外套。 这种价值形式是两种商品之间的整体对整体的简单等同关系,即异中见同的隐喻关系。
    在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整体”或“延伸”形式中,20码布等于1件外套, 或等于10磅茶叶,或等于40磅咖啡,等等。商品价值处于以劳动比率为基础的一系列等价关系之中。这就是“分离相邻”的部分对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普遍”价值形式不同于“整体”形式中一系列相互分离的等价关系。“普遍”价值形式已经能标志单个商品中的价值本质,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转化形式”。它和它在其中起作用的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微观对宏观的关系,也就是提喻或“部分整体”关系。马克思提供的实例是,1件外套、10磅茶叶、40 磅咖啡等等都价值20码布。
    最后,随着第四种“金钱”价值方式的出现,黄金成了唯一的等价标志,资本主义的“言意相异”的讽喻条件也就产生了:人际社会关系变成了物际关系。因此,马克思要揭露这种物际关系假貌后被掩盖的真相。用怀特的话来说:“《资本论》第一章第二部分是对讽喻的运用,它要揭露关于商品价值的一切概念的纯粹虚构性质,这些概念的出发点都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真理认识。”⑧由此可见,怀特强调的是讽喻的批判能力。正是这种批判能力使得体现在从隐喻到讽喻顺序中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意识发展和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成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怀特的喻说理论的四重形式及其种种变化确实具有明显的形式性。可是,形式性本身并一定就是理论的弱点。而且,各种四重式的理论在西方思想家那里是屡见不鲜的。除了本文在前面提到的弗赖的四重式情节效果说、孟海因的四重式意识形态类别和伯克的四重式修辞格之外,怀特在他的着作中还提到另外一些四重式理论。它们当中包括斯蒂芬·潘伯所分析的对世界认识的四种假设(“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和“环境论”);⑨黑格尔对他所谓的“思辨历史学”的四种释义形态分类(“普遍释义”、“实用释义”、“批判释义”和“概念释义”);⑩德罗森对历史写作中四种释义类型的区分(“因果释义”、“条件释义”、“心理释义”和“伦理释义”);(11)尼采所归纳的四种历史表现方法(“纪念碑式”、“古董式”、“批判式”和“超历史式”);(12)克罗齐所分析的十九世纪历史学家的四种立场(“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批判”);(13)福柯对西方认识论史中出现的四种知识共因(episteme)的划分(“相似”、“表现”、“人文科学”和他所暗示的当代对这三者持批判立场的知识态度)。(14)
    怀特的喻说理论包括了对西方多种四重式理论的修改、运用和解释。这些不同的理论当然并不都能完全纳入怀特喻说理论的框架之中。可是,仅从他的喻说理论至今表现出来的解释和容纳能力来看,重视它和研究它是完全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