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郑师渠 参加讨论


    归国后的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论列[13];这里要强调的是,因为有了反省现代性的自觉,梁启超的新文化主张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
    归国初,蒋百里为《改造》杂志第一期组稿事致信梁启超,主张“拟用新文化运动问题”,他说:“新文化问题虽空泛,然震以为确有几种好处。现在批评精神根于自觉,吾辈对于文化运动本身可批评,是一种自觉的反省,正是标明吾辈旗帜,是向深刻一方面走的(文字上用诱导语气亦不致招人议论)。”后者复书说:“第一期中坚题原议为‘新文化之我见’,细思略嫌空泛,且主张各不同,易招误会,似宜改择一近于具体之题……”[1](P911,912,917)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改造》半月刊前身是《改造与解放》,1919年9月梁启超与张东荪、张君劢等创办于上海。创刊号问世时,梁等正游欧洲。1920年3月梁启超归国,“以名称贵省便故”,更名《改造》。作为更名后第一期重头文章,宣示其基本方针,自然关系重大。原议题目“新文化之我见”本身既说明梁启超诸人主张新文化,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于如何发展新文化,与陈独秀、胡适诸人“主张各有不同”,所以蒋百里才说“吾辈对于文化运动本身可批评”,后来原议文章因担心引起误解果然没有发表,说明梁启超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尽管我们无法知道原议的文章具体要写什么内容,但是,从蒋百里强调吾人的批评是“一种自觉的反省,正标明吾辈旗帜,是向深刻一方面走的”来看,其本意是求同存异,彰显欧游后愈益自觉的反省现代性的取向,应是很明显的。
    尽管梁启超始终没有发表“新文化之我见”一类的文章,但与其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派相较,他坚持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持论不同凡响,仍然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其一,强调“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新文化运动的“评判的态度”,也应当适用于对待西方文化。
    1919年11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以为包括陈独秀在内,时人对于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本质的概括都不免过于笼统。他说:“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简单来说,“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14](P152,153)。应当说,这是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或根本意义所作的最著名也是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概括,在当时影响甚大。不过,从胡适所强调的此种态度含有三种“特别的要求”,即对“习俗相传的制度风俗”、“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个错对;以及所列举的“只是要重新估定”价值的事例:女人小脚、鸦片、孔教、旧文学等来看,他所强调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评判的态度”,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的。这与整个新文化运动主张西学、反对中学的旨趣也是吻合的。它显然不包括西方文化在内。所以他最终强调,说到底,“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14](P158)。所谓“不满”与“新觉悟”,意即“西(西方文化)是而中(中国文化)非”。
    但是,现在梁启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强调此种“评判的态度”作为思想解放的条件,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样也应当适用于对待西方文化。他说:“要个性发展,必须从思想解放入手”。何谓思想解放?就是无论何人向我说道理,我都要穷原竟委想过一番,求个真知灼见。觉得对,我便信从;觉得不对,我便反对。若奉一人的思想作金科玉律,范围人心,终将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必是将自己的思想脱掉了古代思想和并时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独立自由的思想。这里所谓需要摆脱的“并时思想的束缚”,自然就包含了西方的某些思想在内。所以,梁启超又进而提出了思想解放必须讲究“彻底”的概念。他说:“提倡思想解放,自然靠这些可爱的青年。但我也有几句忠告的话:‘既解放便须彻底,不彻底依然不算解放’”。“中国旧思想的束缚固然不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缚也是不受的”。“我们须知,拿孔孟程朱的话当金科玉律说他神圣不可侵犯,固是不该,拿马克思、易卜生的话当做金科玉律说他神圣不可侵犯,难道又是该的吗?我们又须知,现在我们所谓新思想,在欧洲许多已成陈旧,被人们驳得个水流花落。就算他果然很新,也不能说‘新’便是‘真’呀!”[2](P25-26,27)梁启超所谓在欧洲已成“陈旧”被人驳得“水流花落”,而在中国却仍被奉若神明的“新思想”,显然是指欧洲正在衰退的理性主义。稍加体察,我们不难发现,梁启超的上述言论实际上是直接对着胡适说的;尤其是他引马克思、易卜生说事,很容易使人想起胡适在与李大钊关于“主义与问题”的争论中,曾讽劝人们不应相信“主义”而被马克思牵着鼻子走,而他自己却又十分推崇易卜生,写过《易卜生主义》的长文。
    应当说,自欧战起,国人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便渐生动摇。例如,早在1914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即著文指出:“世人愿学神仙,神仙亦须遭劫”[15],西方文化显露弊病,这绝非吾人的偏见。不过,这些都还仅是一种观感,尚非一种理论上的自觉。而梁启超提出,思想解放须“彻底”,受中国旧思想的束缚固然不对,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缚也同样是不应该的,则是进一步在观念层面上,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评判的态度”,即思想解放的原则进一步拓展了。这自然大有益于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稍后,张崧年有文批评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中全盘肯定西洋近代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的观点,他说:“中国旧有的文明(或文化),诚然许多是应该反对的。西洋近代的文明,也不见得就全不该反对,就已达到了文明的极境,就完全满足人人的欲望。但反对有两个意思:一为反动的,一为革命的。我以为囫囵地维护或颂扬西洋近代文明,与反动地反对西洋近代文明,其价值实在差不多。我以为现代人对于西洋近代文明,宜取一种革命的相对的反对态度。”[16]张崧年的所谓“革命的相对的反对态度”,就是“评判的态度”。这与梁启超的思路是一脉相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