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太平天国高层领导成员之间关系不断恶化,矛盾日益尖锐,并最终演变为“天京大屠杀”。定都天京后,领导成员之间那种“寝食必俱,情同骨肉”的亲密无间以及“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朴质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的追求,“彼此睽隔,猜忌日生”[8](p172)。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8](p46),“威风张扬,不知自忌”[3](p486),对太平军将士,随意加以杖责和处死,王长兄洪仁发、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兴国侯陈承路、卫国侯黄玉昆等高级领导人都受过其杖责,甚至连洪秀全也差点难逃一杖。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加剧了他与洪、韦、石、秦等的矛盾。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诏杀杨”,终于酿成“威逼太过,此三人(韦、石、秦)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3](p486)而杀之的天京事变。兄弟相残,无异于在天京演出了一场广西土客之间“陵(凌)夺斗杀之世”的大械斗。东王、北王以及数万名太平军将士的尸骨和鲜血充分说明了“理想天国”仍然是“强犯弱,众暴寡”,“尔吞我并”的“乖漓浇薄之世”,与当年土匪横行、土客械斗的广西社会没有两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对洪秀全“以爱人为心,教人为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无情嘲讽。从此,太平天国人心涣散,军心动摇,许多将士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65]的歌谣,正表明了广大民众对天国归属向往的彻底破灭,表明了太平天国对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彻底瓦解,表明了广大民众精神支柱的彻底破裂。太平天国也随着这首凄楚悲沧的哀歌走到了历史尽头! 原文参考文献: [1]论持久战[A].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A].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太平天国文书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徐宗亮。归庐谈往录:卷2[M]. [5](乾隆)横州志书:卷2[M]. [6]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胡适论学近著[A].民国丛书:第一篇[C].上海:上海书店,1989. [8]张德坚。贼情汇纂[A].太平天国:第3册[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2. [9](清)佚名。浔州府志(油印本):卷五六[M]. [10]光绪十五年。信宜县志:卷8[M]. [11]天朝田亩制度[A].天晴道理书[A].太平条规[A].原道救世歌[A].天条书[A].天命诣旨书[A].幼学诗[A].太平天国:第1册[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2. [12]汤氏辑。鳅闻日记[M].近代史资料,1963,(1)。 [13]分事杂记[A].盛川稗乘[A].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柯梧迟。漏网喁鱼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金陵癸甲新乐府五十首[A].金陵癸甲纪事略[A].张继庚遗稿[M].思痛记:卷上[A].太平天国:第4册[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2. [16](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M].王维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周天爵致周二南书[A].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示谕永安州士民文[A].姚莹。中复堂遗稿续篇:卷一[C]. [19]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0]道光二十九年广西会党反清斗争档案汇编:下[A].历史档案[C].1994. [21]东华录[A].转引自谢兴尧。太平天国前后广西的反清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1950. [22](清)同治七年。滕县志:卷19[M]. [23](清)光绪五年。新宁州志:卷6[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