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法俄接近之原因及其影响(2)
法俄两国之间的秘密外交接触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由莫尔尼与戈尔恰科夫分别代表两国谈判。莫尔尼与戈尔恰科夫之间的谈判收效甚微,而且很快就中止了。原因有二。一是莫尔尼以“法英两国在对俄国继续进行战争的问题上密不可分”这个稻草人,胁迫戈尔恰科夫必须接受“俄国舰队不准进入黑海”的条件;二是戈尔恰科夫与俄国外交大臣涅塞尔罗杰在俄国对外政策上分属“新党”与“旧党”两个派别,涅塞尔罗杰疑忌戈尔恰科夫,力图将戈尔恰科夫推到一边、将与法国秘密谈判的重大事权抓在自己的手中。后一阶段,是以萨克森驻巴黎公使泽耶巴赫(涅塞尔罗杰的女婿)为中介人,由法国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与涅塞尔罗杰各自代表本国进行谈判。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莫尔尼与戈尔恰科夫之间的谈判在中止以后很长的时期里都不为外人所知,可瓦列夫斯基与涅塞尔罗杰之间的谈判,尽管进行得更加秘密,却在开始不久就已为奥地利驻巴黎大使戈尤勃涅和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奥里获悉。奥地利是如何获悉这件事的,至今仍是一个谜。着名史家塔尔列认为有两种可能:或是出身于德意志且长期具有亲奥思想的涅塞尔罗杰以某种方式向奥地利通报了消息,希望能以此得以改变奥地利反俄的外交方针;或是拿破仑三世向奥地利通报了消息,以便对奥地利施加压力,以促使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而使俄国立即接受法国提出的禁止俄国舰队进入黑海的条件。从事物发展的本身逻辑来看,第二种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不符合拿破仑三世主动与俄国寻求接近的动机。可以设想,奥地利一旦向俄国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如果尚有一定军事实力的俄国予以拒绝,战争就不可避免。结局只能是有利于英奥而使法国的实力受到削弱却得不到报偿。因此,后来的许多论着都倾向于或认定第一种可能④。其实,塔尔列提出的第一种可能亦无任何历史文件可供佐证。 不管怎样,奥地利得知了法俄进行秘密谈判的消息。面对法俄秘密接近这一严峻的事实,为防止自己被出卖而陷于孤立,奥地利于1855年12月中旬向俄国提交了五条最后通牒,逼迫俄国于1856年1月18 日以前做出最后抉择:或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而接受它以前拒绝接受而导致战争爆发的各项条件、签订和约,或者与有奥地利将要实际参加的同盟国继续进行战争。 由于奥地利的最后通牒的发出、俄国必须尽快做出公开的反应或接受有利于英法等同盟国的和平条件或接受英奥等主战国的继续战争的挑战,法俄之间的秘密和平谈判已无必要,因而瓦列夫斯基与涅塞尔罗杰之间的谈判停止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俄之间的秘密外交接触也毫无成果。至少,这场秘密的外交接触使法俄两国彼此都确认了对方愿意接近的立场,了解了对方的要求,因而为在巴黎和会期间双方默契合作,开始了法俄接近的实际进程准备了基础。 二摆脱困境之需求推动俄国联法制奥 1855年2月试图夺回耶夫帕托里亚的大规模进攻战失败后, 沙皇尼古拉一世即知大势已去、败局难挽而于3月2日一死以谢国人,失败之恐惧感立刻笼罩了俄国。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俄国国内形势更为紧张。贵族地主阶级抱怨与不满的情绪日渐上升,农民群众反抗农奴制压迫、反抗战争灾难的暴动和起义连绵不断。俄国不仅国内形势不稳,国际处境也极为恶劣。且不必说尚与英、法、土、撒丁处于战争状态,就连奥地利、普鲁士和瑞典也均以断绝外交关系相威胁,有站在英法等国一边参加战争的可能。总之,俄国是处在困境之中。因此,才有戈尔恰科夫敏感快速地响应法国进行秘密和谈建议之举。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的发出,把俄国推进了更为困难的境地。接受最后通牒,就要执行对于俄国来说是十分苛刻的条件:承认黑海的中立化;放弃对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的特殊保护权,让出比萨拉比亚的部分领土;承认多瑙河航行自由;同意由所有大国共同保护土耳其基督教居民的权利;在和平谈判的过程中,接受英法奥等国为了“和平”的利益而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⑤。如果说前四条具体的条件虽属苛刻但俄国尚能忍气吞声地接受,那么,最后一条规定得极不明确的条件,就显得更为苛刻了,因为它等于为英法奥无限要价准备了方便之门。这最后一条显然是有意逼迫俄国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俄国对于这一条感到深切的忧虑和不安。可是,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就要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而其前景对于俄国来说显然是十分危险的。 首先,因为俄国拒绝最后通牒再次主动挑起战争,俄国将会更加孤立,而与其敌对的同盟国营垒将更为壮大:奥地利已以发出最后通牒的方式表明它决心要站在同盟国一边投入对俄国时战争,奥地利的军事力量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可以忽视的敌对因素;普鲁士正在受到英国的强大压力,一旦战争爆发,它必将为了自身的利益屈服于英国的压力投入对俄国的战争;瑞典早已对芬兰抱觊觎之心,它不会在同盟国大举进攻俄国腹地的有利时机,不投入对俄国的战争去夺取芬兰。 其次,以英国为主的同盟国的军队与俄国军队相比,在武器装备、作战能力上都占有明显的不可超越的优势,而且俄国国内的军事物资供应线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就已瘫痪。俄国这两方面的缺陷实质上是俄国社会经济整体落后的反映,因此根本不能指望在较短的时期内予以弥补和克服。 再次,俄国的确曾经在1812年击溃了拿破仑的大规模军事入侵,但那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了英勇的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正规军反击敌人的军事行动。但是,现在农民群众的情绪已使政府和军队无法指靠他们,而且,一旦继续战争将会导致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的爆发。 既然接受最后通牒难、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亦难,又要在两难之中择其一,这必然会在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内引起尖锐的争论。顽固坚持尼古拉一世旧政策的一派是主战派。这一派认为:俄国尚能进行长时间的战争,因为俄国的要害地区尚未遭到破坏,并且仍保有较大的战争后备资源;而敌方要继续对俄国进行战争,就须向俄国深远的腹地推进,这样,它就会丧失迅速便利的海上交通优势,也会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困难。因此,主张接受继续战争的挑战,与敌方硬拼到底。坚决希望改变尼古拉一世旧政策的一派是反战派。这一派首先指出主战派提出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接着又指出主战派没有冷静地正视俄国所处的困境。在反战派详尽地分析了一旦继续战争俄国所面临的本文上列三种无法在短期内克服的困难后,主战派终于同意了反战派的主张:将与敌人的决定性的军事冲突延搁到几年以后,以便争得一段和平的时期,先解决国内的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实行农奴制改革、实现经济与军事技术的现代化。这样做对于俄国来说才更为明智、更为有利。因此,在1855年12月底的御前会议上,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取得了一致意见,即原则上接受奥地利提交的最后通牒。 然而,接受最后通牒不也是使俄国处于困境吗?可是,俄国宁愿接受这种困境,因为这种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俄国,更何况接受最后通牒只是使俄国失去了早在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时就已失去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反战派在说服主战派放弃继续战争的打算接受最后通牒时,就已想出了摆脱接受最后通牒所造成的困境、或者至少也要缓解这种困境的办法:根据法国主动寻求与俄国进行秘密外交接触的举动,可以判明以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俄国现在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英国与奥地利。只要俄国采取亲近法国的立场,就可以在和平谈判的过程中,利用法国抵制英国、遏止奥地利的过分要求,最终争得使俄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和约⑥。 正是由于不得不接受奥地利发出的最后通牒所造成的困境,也由于俄国要摆脱这一困境或至少要缓解这一困境,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已经在决定接受奥地利提交的最后通牒的同时,已决定了联法抵英制奥的外交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