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法俄接近之原因及其影响(3)
因为有了应付时局的办法,所以俄国最高当局的行动显得从容有度。它先让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戈尔恰科夫通知奥地利已决定接受最后通牒的前四条。1856年1 月11日,维也纳宫廷得到通知后,立即兴高彩烈因而也就以咄咄逼人的口吻回答俄国:必须连同第五条在内完全接受最后通牒,否则即以战争相见。1月15日, 以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俄国最高当权集团再次聚集冬宫开会,决定在1月18日即期限规定的最后一天通知奥地利,俄国完全接受最后通牒。俄国分两步接受奥地利发出的最后通牒,在使奥地利有机会超越英法表现它不应有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出尽风头的同时,也使奥地利至少在曾于克里米亚战争中出了大力的法国和撒丁王国的心目中,成了“一只令人厌恶的母绵羊”⑦。 1月末,亚历山大二世组成了以反战派首领、御前大臣、精干的外交家奥尔洛夫为首席代表,以原驻英国大使布鲁诺夫为第二号全权代表的谈判代表团,做好了参加巴黎和会的准备。俄国代表团早在去巴黎赴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谈判立场:在那些遭到法国坚决反对的问题上让步,而在那些英奥坚持却与法俄利益相违背的问题上顶住,最重要的是根本不理会奥地利提出的却得不到法国支持、英国亦不甚关心的那些要求⑧。俄国代表团预先确定的谈判立场,完全体现了俄国为摆脱困境所制定的联法制奥的外交政策。 根据2月1日在维也纳签订的议定书,和谈的会址设在法国的首都巴黎,会议主席由法国的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担任,而拿破仑三世又参加会议。这就使得拿破仑三世完全处于“超脱”的地位、获得了充当以英奥为一方而以俄国为另一方的双方之间的“仲裁者”的地位,同时也为法俄开始接近的实际进程准备了条件。 会议订于2月25日开始。可俄国代表团的第二号人物布鲁诺夫早在2月中旬之前就已抵达巴黎了。他先期抵达巴黎,是为了在会议开始之前完成“火力侦察”的任务、使首席代表奥尔洛夫在抵达巴黎之前就对各国代表团的意向了如指掌。布鲁诺夫利用他与法国、英国、奥地利外交界重要人物的广泛联系,尤其是通过与法国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英国代表团首脑克拉林顿的私下谈话,事先就已弄清并向奥尔洛夫汇报了在哪些问题上俄国代表团可以毫不退让,而在哪些问题上俄国代表团必须作出让步,并且还为奥尔洛夫找到了如何说服法国帮助俄国绕过最后通牒第五条所设置的陷井、亦即遏止英奥尤其是奥地利的过份要求的办法。 人们看到,在巴黎和会开始以后,俄国代表团逐步地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在完全确证了布鲁诺夫事先搞清的法、英、奥三国的观点之后,便开始按预定的立场行事。例如:在讨论禁止俄国巩固其在阿兰群岛的势力的问题时,由于法国也反对俄国控制阿兰群岛,俄国代表团未作任何抵抗;在讨论剥夺俄国高加索地区的问题时,由于法国反对英奥的主张,俄国代表团表现出了毫不妥协的气势,不管英奥两国代表团如何的高声恫吓与威胁,竟敢拒绝参加讨论。然而,俄国代表团最后又给英国代表团留了面子:主动向英国保证将拆除俄国设在阿兰群岛的军事工事;在讨论奥地利提出的各项要求时,俄国代表团不仅是厉声予以拒绝,而且还露出了“凶暴的面孔”,结果使奥地利对于占有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的要求完全落空。结局是:在巴黎和会期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总是法俄的意见对于英奥的意见占了上风。细心的人会发现,3月30 日签订的和约要比奥地利提交的最后通牒对于俄国来说是极其温和的⑨。俄国达到了为摆脱困境而联法制奥的目的。 三法俄接近之实质导致撒丁亲法联俄 在签订和约的谈判过程中,俄国主动讨好法国以遏止英奥尤其是奥地利的过分要求;法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支持了俄国的立场。以这种现货交易方式所开始的法俄之接近,还局限在表层,对于法俄双方来说均未满足各自深远的要求。因此,在为了签订和约而进行公开的外交接触的同时,法俄两国还进行了秘密的外交接触。进行这种秘密外交接触,对于俄国来说,为的是争取法国对俄国的进一步支持、执行反奥政策,以缓解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与已经受到削弱的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对于法国来说,为的是利用俄国与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以来所形成的尖锐矛盾,支持法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对意大利的控制权。在拿破仑三世与奥尔洛夫进行秘密会谈时,谈话的主题便是意大利的处境与波兰的状况这两个似不相关但又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拿破仑三世大谈意大利所遭受的奥地利的民族压迫,不厌其烦地絮叨波兰的贫穷、波兰的天主教徒需要受到保护。奥尔洛夫十分明白:拿破仑三世是想让俄国以同意法国夺取意大利来换取拿破仑三世对俄国控制波兰的默认。奥尔洛夫虽然没有明确回答拿破仑三世提出的要求,但却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立即与撒丁王国代表团频繁接触,表明俄国为长期与奥地利联盟而不承认撒丁王国而懊恼、支持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回意大利领土的态度。奥尔洛夫的这一措施是极其明智而有效的:第一,与奥地利的不可调和的敌人撒丁王国联合,这等于以实际行动开始了继续反奥的行动,在奥地利身边扶植了奥地利的敌手;第二,在客观上配合了法国执行反奥政策、有利于法国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对意大利的控制权,令法国感到满意;第三,波兰本来就在俄国的控制之下,并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争得法国的实际支持,因此,俄国以不公开反对亦不公开支持的态度对待法国夺取对意大利的控制权的要求,这是恰如其份的“回报”,但在同时,又把法国推向了为实现自己野心而与奥地利相对抗的实际进程;第四,俄国长远的目标不仅是要削弱奥地利,还要防止法国在欧陆势力的过份加强,在意大利境内支持撒丁王国扩展领土的要求,不仅为奥地利树立了强敌,也为法国吞并意大利设置了障碍。总之,通过拿破仑三世与奥尔洛夫的秘密外交接触,拿破仑三世对奥尔洛夫的态度感到满意,于是,为了各自深远的目标,法俄双方真正实现了彼此的接近与合作,并把这种接近与合作维持了几年之久。 拿破仑三世为着实现自己夺取对意大利控制权的野心,在巴黎和会期间也有意拉拢撒丁王国。在此之前,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曾把为它们在沙场效命的撒丁王国当做“过河之卒”来看待。撒丁王国作为战胜国虽被允许参加巴黎和会,却又不具备正式代表的身份。伴随着拿破仑三世与奥尔洛夫秘密会谈的进行及达成默契,法国改变了对撤丁王国代表团冷落的态度。巴黎和会会议主席、法国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虽然出于种种考虑不准撒丁王国首席代表加富尔在会议上宣读《关于“意大利问题”的备忘录》,却允许法国各大报纸全文刊载这一备忘录,继而又在4月8日允许加富尔在会议上发表了公开针对奥地利的空前激烈的讲话,并将这一讲话稍作删改列入了巴黎和会会议纪录。加富尔在巴黎和会的正式会议上公开发表激烈的反奥讲话,这在当时的欧洲被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已不是意大利境内某一密谋组织、而是一个“意大利国家”宣布了自己的特别坚决的反奥立场,而且居然得到了欧洲一大强国即法国的赞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