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教派。《简史》不是简单地铺叙教派的起源和教义内容,而是力求深刻揭示教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其教义的现实政治意义,指出它对历史发展所发生的影响。比如:作者认为穆尔太齐赖派是最早研究希腊哲学的伊斯兰教派别,深受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影响,利用逻辑学和辩证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武器来阐明本派的学说,创立了自己的神学体系,穆尔太齐赖派的主张,特别是“意志自由”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镇压人民起义的理论根据。哈里发表蒙首先看到该派教义对巩固政权的积极作用,把它提升到国教的地位,使其盛极一时。 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者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详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的重要条件,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以往东西方学者在谈到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往往忽略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作出的贡献,这是极大的疏漏。作者指出:仅以造纸术而言,阿拉伯接受中国这一技术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用纸情况,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大大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没有造纸术的发明、传播和纸张的运用,中世纪乃至以后文化的发展、宏幅巨著的接连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阿拉伯人民的反殖反帝斗争。《简史》着重叙述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过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重大民族解放斗争的影响和经验教训,各个时期反殖、反帝斗争的特点。有理有据,立论精当。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作了恰当的总结: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阿拉伯各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一些国家已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也有所壮大,其他阶级和阶层的觉悟也在提高。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利亚人”,突尼斯的“自由宪政党”,苏丹的“白旗联盟”、埃及的“华夫脱党”等民族主义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这就为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处于被压迫地位的阿拉伯各国人民的觉醒;同时也给阿拉伯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阿拉伯国家中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埃及、叙利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分别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尽管由于阿拉伯地区社会结构复杂,经济发展落后和伊斯兰教传统深厚,以致使共产主义运动进展缓慢,但各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增添了新的力量和新的内容。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埃及发生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群众性起义;马格里布地区出现了抗击法武装侵略的里夫共和国,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苏丹也兴起了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以反抗法意英的殖民统治;阿拉伯半岛则出现了由现代沙特国家的奠基者伊本·沙特领导的反对外来干涉,统一民族国家的斗争。这些重大事件标志着阿拉伯各国在20世纪中的一个历史趋势——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体系。上述论证确有其独到之处,并非人云亦云,而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显露。 当然,《简史》表现出作者的创见还远远不止这些。 史料翔实论证有力 作为历史教科书,没有充足的史料为基础,仅满足于一般总结性的论述,必然令读者兴味寡然,并对其内容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反之,如果一味罗列史料,忽略必要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则将变教科书为资料集,使读者尤其是初学者,不知所云,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了。因此,能否做到史论紧密地、有机地结合,是衡量一本教科书编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简史》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纵观《简史》全书,无论是古代部分,还是近代、现代部分,作者都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据粗略统计,全书总共有21张左右的地图、资料、数据表格,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分期、国土面积、版图划分、家族世系、移民数目、宗教典籍、政治宣言、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社会经济改革纲领等各个方面,由于采用这一方式将大量史料汇集在一起,不仅使读者一目了然,线索清楚,而且有助于作者的论证,在一般性的叙述中,《简史》所引用的考古材料、时代纪年、文件条款、统计资料和经济数据等也林林点点,不胜枚举。关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问题,作者分析了其根源并预测了前景,其中重点描写了4次中东战争,作者援引大量统计数字来说明战争给阿以双方造成的巨大损失与创伤,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谋求政治解决阿以冲突已成为当前中东形势发展的潮流,它必将推动中东和平的进程。 尽管《简史》史料极为丰富,但读来却毫无堆砌之感,其关键在于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叙述史料,而是为了论证阿拉伯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翔实的史料既增强了该书论述的可信性,又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 还需一提的是,我们知道,外文版的世界史著作在书末一般都有作为附录的参考书目(包括文献、论文)和索引,这些附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对读者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研究和提高阅读速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教科书来说,更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这方面,《简史》也做了同样有益的工作,书末列有23本参考书目,其中包括西·内·费希尔的《中东史》,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加拉勒·叶海亚的《现代阿拉伯世界》、麦吉德·哈杜里的《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倾向》等,读者对此是十分欢迎的。我想,作者都是一些长期耕耘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知识面非一般人可比,他们推荐的一批参考书籍必然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读者也将因此而少走许多弯路。 结构谨严叙述简炼 一本38万字的教科书,要向广大读者介绍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世界历史知识,无疑是项艰巨的任务。该书作者着实为此作了努力。该书一改过去某些世界史著作僵化死板的结构和枯燥乏味的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力图对阿拉伯世界作综合性的有机把握。在叙述阿拉伯各国的纵向发展(即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的同时,也注意横向发展,即各地区(北非、马格里布、新月带、阿拉伯半岛等)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联系与交流。作者把上自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的早期国家,下至20世纪80年代的阿拉伯各国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3编共18章的结构框架,以动态巡视,从诸多方面及其演变的来龙去脉,以新颖的观点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系统的阿拉伯国家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作者在书中还能杂而不乱、丰而不臃地进行评价,读来颇为扣人心弦。这一贯穿全书的特点,读者稍加浏览,便自有感觉,毋须举例说明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文史兼长,相得益彰的史学传统。《简史》全书文字显然经过精心锤炼、推敲,显得质朴,凝炼,但又生动、流畅,真是要言不烦、言必有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