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1878—1886年的法俄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 陆小源 参加讨论

1878年柏林会议以后欧洲的均势在形式上是由俾斯麦的同盟体系维系的,而法俄关系的疏远使之更加成为可能。因为,相互疏远使法俄两国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靠与德国的关系予以保证,但三国同盟的出现使这种保证变得不十分保险,所以法俄两国既便有实力也不敢与自己的对手英国、奥匈、意大利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俾斯麦为了离间法俄关系并制造他们与其它大国的矛盾,在英俄、俄奥、英法、法意间的殖民冲突中又不能不给法俄一定的支持,这又使英、奥、意也不敢主动向法俄发动战争,于是出现了英俄、英法、俄奥、法意这四大矛盾既十分尖锐又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一种均势局面。当法俄关系由疏远转变为重新接近并且走向结盟时,欧洲的均势就由另一种形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来维系了。
    最后,法俄关系的疏远又为他们的结盟创造了前提。对法国来说疏远俄国使法国陷入与周围所有大国的矛盾之中,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1885年以后,当法国重新面临德国威胁时,它与俄国结盟的企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了。对俄国来说,1885年开始的保加利亚危机证明,与法国疏远并不能使俄国换来近东政策的成功,所以随着俄国在保加利亚政策的最后失败,俄国统治集团也日益看清了亲德政策的危害,看清了三国同盟的反俄性质。于是,法俄两国关系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走向结盟。
    注释:
    ①1870年9月2日法军在色当惨败后不久,俄国驻法国大使奥尔洛夫就指出:“9月2日奠定了今后俄法联盟的第一块基石。”见А·з·曼弗列德:《俄法同盟的形成》,莫斯科1975年版,第23页。
    ②(13)(17)А·з·曼弗列德:《法国对外政策1871—1891年》,莫斯科1952年版,第219页;第217页,第183页。
    ③法国代表在会上支持将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从俄国手中转让给奥匈帝国、把塞浦路斯划归英国,并且反对建立由俄国控制的大保加利亚。
    ④1878年柏林会议后,由俄国扶植的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不听命于俄国而亲近奥英。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耳其民族压迫的起义, 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并拥护亚历山大为统一的保加利亚大公,此举获得英奥两国支持,俄国则坚决反对。1886年秋俄国与保加利亚断交并扬言要出兵,英奥则表示准备对俄开战,俄国只得让步。1887年奥匈帝国的傀儡斐迪南确立了对保加利亚的统治权,保加利亚危机以俄国政策的失败而告终。
    ⑤⑥(14)А·з·曼弗列德:《俄法同盟的形成》,第199页;第194页;第183页。
    ⑦关于海峡通行规则解释的问题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⑧法国在1885年冬就支持了俄国对保加利亚危机的立场,以至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决定专门致信给法国总理弗雷西内表示感谢。参见《俄法同盟的形成》,第195页。
    ⑨(19)〈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25页;第330页。
    ⑩B.伊凡诺夫娜:《法国史1870—1918》,莫斯科1963年版,第449—450页。
    (11)E.B.塔尔列:《塔尔列文集》第5卷,莫斯科1958年版,49—50页。
    (12)X.A.罗特施泰因:《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莫斯科1960年版,第66页。
    (15)(16)С。д。斯卡兹金:《奥俄德同盟的终结》,莫斯科1974年版,第127页;第131页。
    (18)B.M.赫沃斯托夫:《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俄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史问题》,莫斯科1977年版,第22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