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研究的再思考(2)
影响这场论争的感情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者对历史事件研究中的感情流露。就是在对哥伦布作评价时出于一种偏颇的冲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对哥伦布是全盘肯定的多,我们就必须与之唱反调才显得出一种革命的精神,于是出现了“出身海盗,嗜金如狂”的哥伦布、没有理智的宗教狂和“虔诚得活见鬼”的哥伦布、愚蠢得“不可能进行逻辑思考”而分不清日本和中国在何处的哥伦布、是个“贪得无厌、残酷无情和丧尽了最后的廉耻和良心”殖民主义亡命之徒的哥伦布⑤等评价。并“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场上”提出了“坚决否定”“全盘否定”的观点。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是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里的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⑥,于是形成了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具有开拓意识和科学精神的伟大航海家的评价⑦。双方各执一词,没有半点通融。二是在论争中个人情绪的流露,这表现在论争中轻事实根据,凭意气行文和抓住对方枝节进行挖苦。于是出现“所谓‘发现’是欧洲人的观点,美洲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美洲的这块土地,他们不需要‘发现’美洲”的言论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不发展”与印第安人无关的意气措词⑧。甚至还有将历史人物与现代杀人犯概念纠缠不清的论争。再就是玩文字游戏等现象。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有它的历史背景。那是刚刚重新打开国门走向改革开放的前后几年,人们的思维正处在传统模式与新时代要求的撞击之中。可是这个撞击在哥伦布人物评价中除了火花外,也有内伤。因为历史人物评价本来就是个复杂的东西,而哥伦布又与近代殖民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干系,这个问题就更复杂化了。也就更容易带进个人感情因素。大加鞭挞的是一种,高度赞扬的是一种,取其中间,简单折衷揉合的也是一种。特别是后面这一种,是近几年经过“锤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趋势。在评价哥伦布时,说他有功有过,甚至还可以来个几分之几开。还提出必须坚持“进步与正义”、“历史与道德”两条标准并行法等等。实际是将哥伦布评价置于一个最圆又保险的境地。行文时往往貌似从多方位多层次着手,实质上则吞吞吐吐,把个人感情裹在厚厚的保护层之下。正因为此,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史学界在哥伦布人物评价问题上还是没突破性的发展。 哥伦布是西洋人,对他的研究自然是他的同胞捷足先登。可是近代几百年的西洋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西方史学家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他们很难摆脱西欧中心论阴影的影响。在这个前提下,对哥伦布几百年的研究,无形中就给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套上了一个“西欧中心”的光环。反映到我国现代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象遇到了孙悟空的紧箍咒,见肉生根后难以突破。西方史学家们之所以在这个误区中不能自拔,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唯心史观使然,历来是站在欧洲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研究哥伦布的。把发现美洲只看作是欧洲发展的一个衍生物。令人费解的是,中国学者长期以来竞也一步一趋跟着西洋人徘徊于这个误区之中。直到今天,我们一谈到哥伦布航海的社会动因时,无外乎四条原因,两个条件。即“黄金欲”说;商路被阻、寻找新贸易线路说;封建“土地欲”说;“宗教扩张“说;以及西、葡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地理知识和航海技能的扩大两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尽管添盐加醋,如提出些从马可·波罗到哥伦布之间西欧形势的重大变化;14世纪《神曲》发表以来文艺复兴的影响;西班牙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知识界人士的斗争;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等等因素。但都没有将眼光移出欧洲进步论的范围。更有甚者,把哥伦布越拔越高,说成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西方近代精神崛起的产物。所谓近代精神,就是近代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摸索。是这些东西塑造了一个冲出地中海、驶入大西洋的欧洲人——哥伦布⑨。正是因此优越条件,所以在评价哥伦布时,就将他看成“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⑩。一个“纳入”,一个“先驱”,就把隐藏在心底无意识的西欧中心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阴影一样笼罩在发现美洲的后果和影响的研究中。长期来总将其局限于四个方面:(1)引起“商业革命”和贸易中心的转移;(2)引起“价格革命”;(3)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4)开始了欧洲近代殖民主义历史。这些都无不以欧洲作为中心,事实上其影响绝不仅限于此。 在欧洲中心论的阴影下,不但哥伦布研究难有进展,而且它的副产品更将史学界引向一种莫明其妙的境地。那就是“非哥伦布化”现象的出现。一时间、纽伦堡人、布里斯托人、葡萄牙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丹麦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威尼斯人都被声称早于哥伦布到达了美洲。作为对抗,非洲史学家也参与论争,提出:“一般认为,我们星球上人类历史的最大冒险是白人发现了世界。黑非洲人也参与了这场冒险,他们的水手们在很早或中世纪即已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航行。”(11)中国学者也跃跃欲动,或直而言之,或借人之口,总想比哥伦布早些到达美洲。以上种种,无论是主张欧洲中心还是极力反对,都是想为老祖宗争点脸面。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只在时间早晚上争长短而不看时代性质的做法,无异于一个个陷井,把哥伦布研究的意义给埋葬了。 其实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历史中孤立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发展链上的一环;哥伦布本人不是欧洲历史的宠儿,而是世界历史中的一员。只有把握这两个原则,哥伦布学才能走出误区,哥伦布才能在世界历史中找到他恰当的位置。 在国外,已经有学者调整方向,他们在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下,力图将发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在更广范围进行“整体的宏观”研究。以欧洲商业革命的大系统作为视角整体地对先后到达美洲的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把北美和南美的发现看作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还有的将哥伦布发现美洲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联系起来,特别是德国学者洪堡和美国学者罗伯森关于发现美洲是与人类心智进步相联,是整个人类在争取自由、赢得幸福道路上迈出的一步,是人类完成其历史使命的一个进步的观点,则具有雏鸡破壳第一啄的意义了。在国内,也有学者开始意识到过去我们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研究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和世界史的整体性,特别是对新旧大陆汇合后引起的一系列世界性大变革估计不足。开始意识到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人类的共同贡献。可是在研究过程中却还往往停留在15、16世纪海道大通的局限内。难有深入。比如,近几年出版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就宣称自己“试图对世界历史进行某些宏观考察……从总体上叙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阐明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随着社会形态的递进,如何由彼此隔绝的分散性发展转向互相依存的整体性发展”(12)。并强调自己“比较重视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联系,描述国际交往的逐步扩展与加强”(13)。为了体现自己的宣言,该书在第九章“全球海上航路的沟通”中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远航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地理发现是相提并举了。这比其他世界史教材是有了“新意”,可是在具体内容上,仍然是独立的两节,在结构上也只是简单的“并列式”而已。除了第310页最后4行字外,看不出它们间有什么“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联系”。可以说国内哥伦布研究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