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犹太文化的发生机制与多维属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 刘洪一 参加讨论


    异质文化的接触及种种渊源机制、关系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传统文化内涵的变迁和具有新质意义的文化范畴的出现。这一变化体现在文化个体上,往往首先遇到的是身分再造、身分确认的困惑。这正是来到美国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强烈感受到的。美国犹太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挂起来的人”(Dangling Man)⑥就是一个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这些形象大都是现代的流浪汉或精神流浪汉,他们为寻找立足之地,为寻找自我身分展开了种种漫游。就约瑟夫(《挂起来的人》)、赫索格(《赫索格》)、汉德森(《雨王汉德森》)、奥吉·玛琪(《奥吉·玛琪历险记》)等等形象的本身而言,似乎已经较少带有明显的犹太性,他们所经历的和追寻的也与一般现代人有着更多的类同,但从这些形象及创造主体的文化根源来看,归根到底是一种从犹太性到人类普遍属性的演化,其产生的最初动因导源于犹太移民身分确立的困惑,贝娄、马拉默德等在犹太人的境遇中敏锐地看到了人类命运本质的某种缩影。这种身分确认的困惑只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的一种个体表征,在犹太文化传统结构的核心领域犹太教上,也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变化。围绕着对犹太教和犹太传统保持的程度,现代犹太教形成了正统派、改革派、保守派三个派别。正统派主张严格恪守犹太教的一切传统,从信仰观念到节期习俗等;改革派则认为应消除犹太人的特殊之处,改革犹太人的一切传统;保守派试图走出一条中庸之道。事实上,犹太传统能够保持在何种程度,主要是一个文化适应的实践问题,理论上的界定更多地是一种主观设想和愿望,尚需受到实践的矫正,不过探讨犹太教,犹太传统出路的困惑,正是表明了文化变迁中的内涵骚动,而改革派特别在美国盛行,更表明了犹太文化在美国变化的程度,表明了一种新质文化的成熟。
    事实正是这样。当人们提到“美国犹太人”这个概念时,它的本质内涵已经有了一种既不同于犹太人也不同于美国人的特定意义,美国犹太文化也有了某种新质。那么,这里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是美国犹太文化的范畴属性。这一具有“位置”意义的问题没有摆正,有可能影响我们理解美国犹太文化的本质及其形态,或者可能导致以某种个例现象掩盖其整体和一般。借助于上述对美国犹太文化发生机制的探讨,并结合美国犹太文化的实际构成,可以发现,美国犹太文化在范畴意义上体现出一种复合多维属性,即作为一个背景及生成极其特殊的文化范畴,它的属性是多元交叉的,而非一元单向的。犹太学者赫茨(Richard C·Hertz)在著名的犹太学著作《寻找自身的美国犹太人》中曾用“一块硬币的两个方面”这一形象的说法来比喻犹太人与美国社会的密切融合,赫茨强调的是不仅犹太人需要美国,美国也同样需要犹太人这一互利的相辅关系。如果我们借用“一块硬币的两个方面”来比喻美国犹太文化的多维属性,也倒是颇为适宜的,它既表明了一种文化的多维属性,也揭示了多维属性的结合才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硬币”。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机械地理解文化属性上的这种“硬币现象”,美国犹太文化的复合属性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它在性质上的平面分属,而是有其特定的方式和内涵、按照其内在的文化规则呈现的。
    美国犹太文化的原生质来源于博大精深的犹太文化,就其本源属性而言,它是犹太文化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化和流变,是犹太文化一种散存的、现代的分支形态。犹太文化在其历史沿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情愿或被迫地与异族文化发生接触,这既是犹太文化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方式,也是犹太文化生长和发展的一种途径。在这种接触中,犹太主体文化一定程度地发生消长,既体现每个特定情境下的多姿形态,又始终保持其基本精神,从巴比伦被掳时期到罗马时期,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流散时期,犹太文化都在适时地进行着自我完善,以保持犹太文化传统并适应特定的时代发展。《塔木德经》(Talmud)被誉为犹太文化的第二经典,它的形成颇能说明问题。《塔木德经》由《密西拿》(Mishna)和《革马拉》(Germara)两部分构成。《密西拿》形成较早,约于公元200年--210年间在巴勒斯坦地区编订。它只关注到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传统和情况,当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以此来解释巴比伦的犹太生活时,便有颇多不适之处。为了结合巴比伦的实际需要,并使《塔木德经》进一步完善,一部新的律法释义集《革马拉》随由巴比伦犹太人编篡而成。“革马拉”一词意即“补全”。经过补全后的《巴比伦塔木德经》更具解释犹太生活的普遍可适性,因而成为犹太生活的权威准则和注释。《塔木德经》的逐步完善与犹太人的“哈斯卡拉”运动(Haskala意为“启蒙”)等一样, 均是犹太文化在特定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曾分析过犹太文化发展的这一特征:“犹太教之所以能和基督教同时存在,不仅因为它是对基督教的批判,也不仅因为它是对基督教起源的具体怀疑,而且因为实际犹太精神--犹太--在基督教社会保持了自己的地位,甚至得到了高度的发展”。⑦犹太人进入所谓“美国阶段”以后,犹太文化的本源传统发生了更大的演化--生发为美国犹太文化,但美国犹太文化仍以特定的方式保持着犹太文化的原生质,并以此成为区别于美国多元文化结构其它部分的重要内涵和标识。传统的犹太格托逐渐受到冲击,但无论怎样在犹太人之间都至少保持着一种“精神格托”的现象,犹太个体与犹太文化存在着一种无形而根本的联系,就象赫茨所说,“任何犹太个体都是犹太群体的一个成员”。⑧美国犹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强调“自尊”(self-respecting)的意义,认为每一个自尊的美国犹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宗教,自己的圣经和人民,而“每一个对他的人民及其历史有所了解的犹太人都有权为之骄傲”。⑨显然,这里所说的“自尊”,意在要求美国犹太人保持和珍惜自己的特性,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我们发现,在美国犹太文化中,犹太文化的原生质意义主要是作为文化的渊源背景、历史境遇的记忆、心理观念的积淀、特殊的身份感等体现的,而已较少涉及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具体的行为规范。
    同时,从美国犹太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主体社会的关系来看,美国犹太文化又是美国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形态,美国主体文化中的亚文化,犹太人在美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犹太特性的保持及对美国文化的介入在量值上并不始终一致。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延续,介入的程度也会加深。但这必须把另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就是当美国文化氛围较为宽松时,犹太人的介入会较为深入和迅速,反之则不然。美国历史上反犹思潮几次抬头,这一方面阻滞了犹太人对美国生活的介入,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他们的犹太意识。所以犹太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接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对美国犹太文化的考察主要是就文化接触的一般情形和理论来说的。美国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开放、兼融特征,使得犹太文化能够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一样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犹太人在美国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渐表现出一种美国气质,这与当年生怕暴露自己的犹太身份因而装作象个当地人似的很不一样。美国精神在犹太生活中的体现,特别集中在那些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从生活习俗到法律规章,从婚姻家庭甚至到一般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出生在美国的犹太儿童从小便开始接受这种潜移默化,他们所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已经与其父辈、祖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方面。虽然在一定的犹太家庭或群体之内尚保留着他们的民族语言,也有象辛格这样的作家坚持以意第绪语创作的,但在美国犹太人的总体趋势中,英语成为其共同语是必然的。而突破传统的职业阈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特别是对婚姻限制的突破,为美国犹太人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犹太人迅速地汇入到美国现代化的生活之中去,而他们本身也业已成为这种生活的创造者,他们虽然还不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已经是一定程度的美国人,或者特殊的美国人,他们所代表的美国犹太文化也同样成为美国文化的特殊构成。一方面,美国犹太文化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与主体社会的文化一致性,遵循着主体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另一方面,它又以独特的文化形貌作为亚文化从属于主体社会。颇具权威的社会学家波普诺指出:“尽管在美国朝着全面同化的发展趋势似乎很强烈,但整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无疑将继续以民族多元性为主要特征。”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种族平等与文化多元化在美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11)美国犹太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亚文化地位有了进一步巩固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