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文化的发生机制与多维属性(4)
但就美国犹太文化的本体属性而言,它又是一种不同于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新质文化,这种新质意义,也正体现在它与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同时联系上。赫茨是这样谈论犹太人在美国的现状的:“美国犹太人已经走过了很长的道路,他们业已获得了在美国土壤的扎根意识,她是美国的一部分,并与美国一道成长。犹太人发言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而是作为这块神圣土地的精神之子。在此,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抚养了自己的后代;在此,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自己的犹太教堂和寺庙,自己的医院和福利机构、自己的学校与校舍,以及自己的文化中心。”(12)这从一个方面验证了美国犹太人同时兼备的两种属性;美国属性和犹太属性,其实这正是美国犹太文化超越美国属性与犹太属性的新质属性。这种属性下的文化个体,同时呈现出双重的文化身份(犹太身份和美国身份),从而也是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身份,因为这种混合后的文化要素既不完全是美国的,也不完全是犹太的。美国犹太文化新质意义的获取并不是它对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某种截取和相加,而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再生,萨特在《反犹太者的画像》中的一句话很深刻:“全体大于、且不同于各部分之总和”。(13)而且,新质文化的再生有其特定的结构方式,一般来说,它汲取了两种文化中最有生命活力、最能适应特定文化环境需要的因素。犹太文化深厚的历史感、惨烈而宝贵的命运体验,以及那些经过千百年陶冶、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民族观念等,都被美国犹太文化所继承并成为它的基本精神和深层内涵;生发于美国特定社会、文化土壤的蓬勃朝气,以及生活习俗、法律规范、文明理想、价值观念等,都逐渐演化为美国犹太文化的资源和要素,从而使美国犹太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特有的适应力,跻身于多元的美国文化之中。美国犹太人的创造现象似可从此得到较为深刻的诠释。美国犹太人占美国总人口不到百分之三,但他们对美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却到了不可缺少的地步。本世纪以来,在科技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犹太人发动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的运动”,(14)有人统计,在当代美国文学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作家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最著名的象辛格、贝娄、马拉默德、诺曼·梅勒、欧文·肖、约瑟夫·海勒、阿瑟·米勒、塞林格、菲利蒲·罗斯等等。美国犹太文化与历史上犹太文化的各种流变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新质意义,因为历史上犹太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接触一般均不具备在美国文化中的时代条件,不具备类似美国犹太文化的发生机制。也许有偶然的个例现象,如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斐洛曾融合了希腊与希伯莱文化,创立了基督教思想,从而被人们誉为“基督教之父”。 美国犹太文化的特质构成是犹太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需一篇专门文章予以探讨。对这一复杂的文化特质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界说,但其中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是美国犹太文化突出的整合意识。它把悠远的东方希伯莱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最新发展结合在一起,以整合的眼光努力发现不同甚至对立事物中的相通之处,而当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融合贯通的时候,便不仅有了互补的意义,也生成了新的文化机能。即使那些悖逆尖锐的部分--比如犹太教与基督教,美国犹太文化也非常注意发现两者的一致之处,这些一致表现在有关上帝、《旧约》、“十诫”、战争与和平、民主观念等许多方面。美国犹太文化的整合意识体现于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并涌现出一大批有集大成性质的文化名人,如文学家索尔·贝娄对各种创作思潮、技巧、模式、审美观念的统合等。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的文化接触与适应的结果,美国犹太文化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多维属性。美国犹太文化不仅是犹太学也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某种“活标本”意义,它的发生机制及多维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文化接触的若干普遍规则。同时,用历史的眼光看,美国犹太文化又是一个文化过程,它还向这一文化的自身及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如果说美国犹太文化也意味着犹太文化的一种新生,那么这种“新生趋势”最终是否将以牺牲其文化本源为代价?美国犹太人随着历史的推移及在美国生活中的深入,他们应该或者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我特性并进行适度的同化?而这种同化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不是一种异化呢?这些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困惑,不仅对于犹太学界而且对于文化学界都是值得深思的。 注释: ①文化接触(cultural contact),指两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相互影响、适应、采借等。 ②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107页。 ③保罗·R·麦德斯弗劳尔(Paul R·Mcndes-FloHr),杰胡达·雷哈茨(Jehuda Reinharz)编《现代世界的犹太人》(The Jew in The Modern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牛津,1980年,第240-241页。 ④H·S康马杰《美国精神》,南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8,第10页。 ⑤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8,第430页。 ⑥“挂起来的人”源于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Saul Bcllow)同名小说《挂起来的人》(Dangling Man)。 ⑦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6,第448页。 ⑧理查德·C·赫茨(Richard C·Hcrtz)《寻找自身的美国犹太人》(The American Jew in Search of Himself),布洛奇出版公司,纽约,1962,第106页。 ⑨(12)同⑧,第106页,第184页。 ⑩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刘云德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7,第103页。 (11)参见厄尔·拉德(Earl Raad)编《当代美国种族关系》(American Racc Rclation Today),双日公司,纽约,1962。 (13)萨特《反犹太者的画像》见W·考夫曼编,《存在主义》,陈鼓应等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7,第292页。 (14)参见阿巴·埃班《犹太史》。第45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