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冯玮 参加讨论

(一)指导者:天文学者,通词。指导的时代:享保至宽政。关注的中心:技术。所起的作用:对西方优秀性的认识。
    (二)指导者:医师。指导的时代:安永至化政。关注的中心:文化。
    (三)指导者:士族。指导的时代:天保至明治。关注的中心:政治。
    需加注意的是,享保始于1735年,远在“开国”之前,但它在“洋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我们似乎已不必强调。
    在“锁国”时代,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至少仍保持着同中国、荷兰的交流。对此,连望文生义般地解释“锁国”的人也不会否认。也就是说,在当时,“西方文化的移植,有直接移植和经由中国汉籍间接移植这两条通路”。(37)问题是,我们对这两条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性,是否具有足够的认识?
    五
    在“锁国”时代,由中国船舶载入的书籍,“根据数种舶来书籍目录的记载,其年输入量颇为可观,且其种类不是限于儒书,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38)经中国传入的“洋学”书籍,占最大比重的是地理学方面的著作,而通过地理学了解世界,无疑十分重要。因为“世界”这一概念,首先就是地理概念。当时,“以汉文著述的西洋人的世界地理书,相当流行、繁盛”。(39)由此可见,“锁国”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堵塞了日本人了解世界”。
    另一方面,通过同荷兰人(虽然有些“荷兰人”显然是冒牌的),日本人也不断认识了世界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近年,江上波夫等日本学者明确指出:“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生发出的具有新的文化、学术之活力的东西,从欧洲溢出,其波浪到达了极东的岛国,”“到《兰学事始》时代,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方面已迅速接受了那种文化的波浪,并进而开始出现能动地呼求那种文化波浪的智识的对应力。”他们经过考察(考证)后认为:“西洋同时代科学书流入的通路,大致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已经出现。”(40)笔者认为,上述意见是符合史实的。据我所掌握的嘉永五年(1852年)穗亭主人蒐辑的《西洋学家译述目录》,“自延享时至当今(按:自1744年至1852年)的名家每年翻译出版的著述,达数百部”(据统计,所列举的译、著者为170人,译、著作为500部)。(41)“锁国”当时,“兰学”已呈如此盛况,实在令人对“堵塞”之说不敢苟同。
    值得特书一笔的是,对所谓的“兰学”,我们同样不能单纯作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的理解(尽管兰学大家大槻玄泽早已将“兰学”定义为“荷兰之学”)。因为,包含在“兰学”里的科学文化,有些并非荷兰血统,对此,我们可以试举几例:
    就融入“兰学”的德意志文化而言,最显明的例子,莫过于作为“兰学”形成之标志的《解体新书》。众所周知,前野良泽、杉田玄白等人翻译的这本书,是德国教授约翰·亚当·库尔姆斯(Johan Adam kulmus,1689-1745)的著作《解剖图谱》1743年刊行的兰译本。另外,当时流传的《外科治术》,也是德国教授诺伦茨·海因斯坦(Norantz Heinsten: 1683-1758)著作的兰译本,刊行于1755年。
    “兰学”中的法国科技文化也并不鲜见。在医学方面,法国医学家安布鲁瓦兹·帕雷(Ambroise Pare, 1510-1590)的著作《外科学》的兰译本于1687 年流入了长崎,“由于帕雷,以前日本外科学所不了解的穿颅术、下肢切断术,血管结扎术等,现在都已学到了,这特别值得注目。”(42)在天文学方面,德拉朗德(de Lande, 1732-1807)的著作的兰译本也于1803年由荷兰商船带到了日本, 为日本历法的精确作出了很大贡献。(43)另外,法国僧侣阿贝·诺埃·肖梅尔(Abbe Noe Chomel,生卒年月不详)的《家庭实用百科辞典》的兰译本,也于1787 年传入日本。在幕府的支持下,高桥作左卫门等历经约30年的努力,译出了长达69卷的日译本,从而使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的法国实用科学为当时的日本人所了解,(44)并且促进了日本“法(国)学”的发展。总之,如山室信一先生所述:“所谓的法兰西学,是在幕藩体制的胎内孕育的。”(45)
    同样,“英(国)学”最初也是包含在“兰学”中,并且是由它促成的。至少到18世纪后期,在长崎的荷兰语通词中,已有学习英语的情况。(46)1811年和1814年,随荷兰商馆馆员布朗霍夫学习英语的本木庄左卫门等人,编成了《谙厄利亚兴学小筌》和《谙厄利亚语林大成》二书,从而揭开了“英学”的序幕。(47)
    英、法、德学在“兰学”中的地位,以及“兰学”对英、法、德学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库尔姆斯和海因斯著作的兰译本,分别刊行于1734年和1755年,但在该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它们已经到了日本杉田玄白等人手里,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历经开普敦、印度洋、南中国海,虽千里迢迢,但所花费的时间,比以往仅一海之隔的中国文化到达日本还少。这说明,“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日本列岛已不知不觉地,慢慢地进入了东西世界文化共时性的圈内。”(48)
    简短的结论
    如同欧洲在历史上并不真正存在“黑暗的中世纪”一样,就严格的意义来说,日本“在国际环境中完全处于孤立状态”,西方科学文化的流入被“堵塞”的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时代,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锁国”只是一个由于历史的原因而被沿用的名词或概念。如同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同样存在科学的发达和进步,而且这种发达和进步为近代科学的飞跃奠定了无可否认的基础一样。不难设想,如果没有“锁国”时代所具有的西方科学文化的质和量,日本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是否会迅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我国对日本史具有精湛研究的前辈学者吕万和先生认为,为了求得对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差异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必须精通两国的历史,特别是被迫“开国”以前二、三百年的历史,并作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他一语中的地指出:自1720年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西洋的学问在两国传播状况的差异,是造成近代历史发展差异的一大原因。(49)作为后学,拙作此文所要阐说的,也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