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2)
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宣布“王政一新”,“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12)正式走上了学习西方的“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之路。正如木户孝允所说:明治维新“其目的,其模范,尽在拟海外开明之治。”欧美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包括生活习惯等象潮水般地涌进日本。以“明六社”为中心的启蒙学术团体,广泛地介绍和宣传西方的社会思想,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功利主义、法国的自由主义、德国的国家主义、美国的基督教博爱主义等都被介绍进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自由主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自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来已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常识。北美的独立战争檄文早在庆应末年就由福泽谕吉翻译过来。1874年中村正直翻译的《自由之理》(英·穆勒著)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 1874年以民选议院建议书的提出为契机,自由民权运动勃发,介绍国体,倡导“天赋人权”,要求建立民选议院的活动广泛地展开。关于自由民权的著作论文似洪水之来,仅明治七年(1874年)-明治十年(1878年)四年间颇有影响的著作就有:《民权夜话》、《民权大意》、《自由谭》、《国体新论》、《民选议院论纲》、《万国情理》、《民约论》、《权理提纲》以及风行日本的《劝学篇》等。 查《明治文化全集》各卷卷末的文献年表,当时“自由”、“平等”、“民约”等字眼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民选议院的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普及到一般知识分子阶层中间,也为普通人所知晓。“我等同是日本帝国的人民,就是说,三千多万人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应各享有其一定的权利,……这是上天平等地赋予人民的”,“我等如欲伸张人民之权利,就必须建立民会”。(13)这些思想的传播为日本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称霸海洋,被称为“世界工厂”,号称“日不落帝国”。1840年用炮舰打开了自古以来一直是日本学习样本的中华帝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打破了日本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华夷”观念,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的巨大差别。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曾就英国的议院制度问题问及留学荷兰的西周助,西周写了一部《西洋官制略考》,论述了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利害。1863年加藤弘之在《邻草》中写道:“在这仅仅不足四十页的纸张上写的是什么呢?就是立宪政体。在西洋有立宪政体,实行的是一国之君、大臣不能专权,上院下院即议会决定国家的法律、财政制度”。“因为写的是邻国支那之事,所以书名为《邻草》,意即改革日本”。(14) 留学英国的邨田枢文在《西洋闻见录》中感叹英国政治制度的善美:“英国之邦制,……自称合众王国。万政虽由王出,但以枢所见最近共和民政,为何?政权皈归上下两院。……国王不参与政治,惟当公侯、百姓两院开会、散会之期,国王亲临,且其百姓院,下民合议推荐入下院,权威在于下民。”(15)对英国的政治生活介绍的可谓详细,给予同时代人很大影响。1872年日本全国有16所洋学塾,其中仅纯英学塾就有6所,把英学包括在内的,如:英法学塾、洋学塾等,又有7所,所以“当时引进西洋文物,以主势力国英国的影响为最主要”。(16)自由民权运动兴起后,英国的以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议会主义思想在日本获得广泛传播。 在德川幕府末年,英国与西南诸强藩的关系密切程度已非其他列强所能及,英国公使馆翻译沙多氏著《英国策论》一书,(17)成为各大名无一不读之书。倒幕开国时期,西南强藩又得到英国的支持。新政府建立后,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控制了中央政权,他们对西方国家因以前与英国接触频繁而最为了解英国。同是岛国,地理环境惊人的相似,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却是惊人的落后。他们羡慕英国的强大,很多人醉心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赞赏其政党政治,大隈重信说:“觉彼之文物制度颇有优于我处,乃隐怀移植之志望。”岩仓具视在内阁意见书中也曾说:“宜一进仿效英国之政党政治,执政之进退都应任议院之多数。”(18)正是基于上述,所以1881年天皇下诏约定1890年开设国会,刺激了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 三,统治阶层内部斗争,失意者力图恢复统治地位。 明治维新建立的新政府是以天皇为首的,由藩主、公卿和西南诸藩下级武士联合组成的“藩阀政府”,随着国家改造的进行,下级武士逐渐掌握了实权,明治政府成为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控制的政府。著名成员有: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西乡隆盛、伊藤博文、板垣退助等,他们由“倒幕开国”走到一起,又由新政府紧迫的历史任务:“大振皇国之基础”,建设近代化国家而团结一致,实行了许多重大的国家改造和建设措施。但是,1873年围绕“征韩”问题他们发生了分裂。以西乡为首形成“武断派”,主张用兵朝鲜,以转移国内士族不满视线;以岩仓、大久保等人为首形成“内治派”,他们通过历访西方,主张内治优先,不应与他国轻启战端。结果“武断派”失败,西乡、板垣、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岛(种臣)五参议辞职下野。岩仓、大久保、伊藤等改组了政府,“内治派”完全控制了中央政府。 “武断派”下野后,并不甘心失败,力图恢复昔日的政治地位。他们分成两部分从事活动:一部分主张采取直接行动-用武力达到目的,代表人物是西乡和江藤;另一部分主张通过间接行动--言论斗争,设立民选议院达到目的,以板垣和后藤为代表,在这两部分人周围分别聚集了一大批失意士族。对于板垣的言论斗争“西方鼓掌、赞成,但是说:我不相信以言论能达到目的,不如我自己取得政府,然后再实行这前所未有的盛事。”(19)于是在板垣等人提出民选议院建议书后,签名者之一江藤于1874年2月发动了“佐贺之乱”,三年后即1877年2月在土族拥戴下西乡也举起了反叛旗帜。由于他们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代表了落后的封建势力,所以虽然有象西乡这样的杰出人物,也乏回天之术,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西南之役”以后,“国内不平之气,并不因此而一扫净尽,反因此而增加愈甚。不过以武力作企图的不平之肇从此就完全绝迹了,”(20)而板垣等人开展的言论斗争却轰轰烈烈。 1874年1月《日新真事志》发表了由板垣退助、古泽滋、江藤新平、 后藤象二郎、冈本健三郎、小室信夫、由利公正、副岛种臣署名的《民选议院建议书》,以五条誓文中“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为依据,站在“天赋人权”的立场上,主张:“维持今日天下之道,唯有建立民选议院而张天下之公议而已”,“斯建立民选议院者,欲在于伸张天下之公论,立人民参议政治之权利,鼓舞天下之元气,以至上下相亲,君臣相爱,维护振兴我帝国,促进幸福安全。”(21)掀起“民选议院论战”的轩然大波,日本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开始了。在提出建议书的同时,以签名者为中心成立了“爱国公党”,是以推进民选议院的建立为目的的,因此我们不能称之为政党,而只能称之为政社。4 月板垣在家乡土佐建立“立志社”,宣传“自由民权”,主张:“政府是为保全人民权利而建立的,它是完全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如要伸张人民的权利,就必须建立民会,”(22)一时日本本土四岛除北海道而外,社团蜂起,“这时期显示了连妇女儿童都唱民权国会的文字的这样事实。”(23)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