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文探讨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国际因素,下文来分析一下国内因素。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外交与内政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外交政策是该国政治、经济政策的维护和延伸,即所谓“内政决定外交”。它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一定的内政决定着一定的外交,决定着外交的大致走向;其二是说,内政变了,外交或迟或早一定会发生变化。 纵观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迁的历史,可以看到,几次重大外交政策的调整,都与其内政变化紧密相连。苏联一定时期内的外交政策与行动都能在内政上找到基本的解释。同国际因素相比,一定时期的内政对苏联外交政策变化影响更大。 那么,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内因素有哪些?我认为国内因素主要是指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认识。 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战略处于守势,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这个时期苏联外交主要是从国家安全考虑问题,基本上尊重了雅尔塔体制,因为这时苏联的实力不允许它有非份之想。如战后初期在希腊问题上向英美让步,实际上是力不从心。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为了迎接西方帝国主义挑起的“冷战”,形成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不但是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而且也是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加强了苏联抗衡西方帝国主义的力量。 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在政治上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的批判;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这样,带来了苏联外交政策的大调整。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提出了“和平共处理论”。同尖锐冷战时期相比,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清除了一些错误,如主动修复同南斯拉夫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时期,起初基本上继承了赫鲁晓夫时期的“缓和”思想,但是随着苏联经济特别是与经济有关的部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到勃列日涅夫中、后期,苏联外交战略处于攻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利用西方经济陷入最不景气的有利时机,四处出击,步步为营,在亚、非、拉等外围地区咄咄逼人。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进一步加强了控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苏彻底分裂到全面对抗。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以投入大量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到后期这种方式发展经济的潜力基本耗尽,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以提高每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效益来促进经济增长。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一时难以适应这个转变。正是在这个时期,美国也想利用新一轮军备竞赛来拖垮苏联。这样,苏联战略处境十分严峻;要么继续同美进行竞赛,在经济上被拖垮;要么从根本上检查一下自己的外交政策,摆脱军备竞赛的困扰,主要搞国内经济。在这种形势之下,苏联选择了后者,因此,进入80年代后,苏联外交进行了战后最根本的调整:首先在美苏对立的“外围地区”进行收缩,最后甚至在美苏对峙的核心地带也作出了让步,以致使雅尔塔体制走向解体。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苏联的外交完全服从内政。 三 以上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探讨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为了更加全面把握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迁的来胧去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以上所列的几个主要因素,还可以列出许多偶然因素。诸如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初的苏美贸易谈判等等。正因为如此,战后苏联外交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当然,从整个战后苏联外交变迁的历史看,主要因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第二,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尽相同。有时作用较大,有时作用较小,有时其作用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在分析探讨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原因时,应历史地、具体地看问题。 第三,战后苏联外交政策不但有变迁的一面;同时也有稳定的一面。因此,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直在变,在一定时期也有相对稳定性。只不过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历史是稳定与变迁的交织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