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学界法国史研究的热点与进展(3)
探究旧制度末年的司法改革、理清高等法院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对于认识旧制度,特别是它的崩溃至关重要。如果说此前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薄弱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一状况已随着庞冠群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而画上了句号。庞冠群在《莫普司法改革与法国旧制度的崩溃》一文中指出,莫普进行的司法改革,意在强化王权,然而却引发了严重的司法与政治危机,结果反而加速了旧制度的灭亡,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她认为,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它在具体举措上的激进性,在思想层面又激起了公众舆论对于旧制度各种弊端的激烈讨论,这些因素相叠加,无疑就动摇了旧制度的根基。在她的另一篇题为《18世纪法国的高等法院与启蒙运动》的论文中,庞冠群延续了这一观点,认为莫普改革在无形中进一步推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大革命的降临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预演。(17) 洪庆明同样对公众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试析18世纪法国“公众舆论”的衍生与政治文化转变》中,他主要抓住“公众舆论”这个词本身,运用语义学的方法,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在18世纪的文本环境中去阐释旧制度末年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认为在“公众舆论”的语义变化之中隐含着18世纪法国社会一系列政治观念的转变,其中包括社会与国家相分离且高于国家的观念,以及对公开性的强烈追求,这些观念对革命前的法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在另一篇论文《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控制策略》中,则将注意力转移到路易十四时期,探究王权如何建立和控制文化体系。他发现,路易十四运用一系列的象征符号、盛大舞会或仪式,用以体现王室的荣耀与威严;同时使用资助、监管等手段,将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全都囊括到国家体制之内。但作者也指出,正是在这种看似强大有效的文化控制策略带来的负面作用对日后整个旧制度的覆灭埋下了隐患。(18) 有学者重新审视了旧制度时期的“谷物贸易”,指出作为旧制度的重要经济措施,“谷物管制”背后有政治经济的多种原因。作者还从政体、民众心态和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进而强调虽然这一制度饱受诟病,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它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民众心理相吻合。(19) 四、从第三共和国到当代法国 在战火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持续的时间有70年之久,是法国大革命以后,迄今为止,延续时间最长的政体。与此同时,这70年也是法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虽然其引人瞩目的程度无法与大革命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关于第三共和国的研究在中国也一直为人所重视。浙江大学沈炼之、楼均信等教授都曾对第三共和国史用力甚勤,著述颇丰,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20)。目前,顾杭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传统的发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对共和文化的塑造》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在第三共和国早期,政府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国传统,例如,马赛曲成为国歌,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成为国庆日等,以此来塑造一整套共和文化。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则通过分析一代史学宗师拉维斯的教育理念以及他编撰的教材,剖析了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历史教育在重塑民族信心、宣扬爱国精神以及灌输共和思想等方面起到的作用。(21) 始自德雷福斯事件,法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以自己在坚守良知、勇于担当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世人树立了榜样。《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探究了法国知识分子从德雷福斯事件以来走过的历程,对他们在法国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变迁进行了探讨,相关内容当能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参照。(22)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席卷世界,它在为各国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由此,反全球化运动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地。其中,法国的反全球化运动以其规模大、影响广而著称,并被各国的反全球化组织看作是“遵循的榜样”。鉴于法国知识分子不仅在这一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在“介入”社会现实方面表现出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特点,顾杭从对课征金融交易税以协助公民组织(ATTAC)的个案研究着手,对知识分子与法国的反全球化运动做了颇有新意和深度的研究。(23) 从二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末的法国当代史也较之过去更多地吸引着中国学者的注意力。马胜利近几年十分关注法国左右翼的斗争以及法国民族认同感的问题。他在《法国左右两大派的分野、变迁及前景》一文中分析了法国左右两派形成的历史,以及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给法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深刻影响。如今,法国面对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社会政治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左右两派对峙的局面也对此作出了回应。此外,马胜利还对法国的民族认同感做了不少研究,他认为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既是政治和思想博弈的结果,同时也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下,法国的移民问题逐渐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对传统的共和同化原则提出了新的挑战。(24) 五、政治思想史 在不少中国人眼里,法兰西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民族”,法国人不仅热衷于谈论和参与政治,而且相关政见精彩纷呈,并由此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为此,对于法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国学界向来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成果自然也相对较多。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专著、论文更是不时涌现。其中,郭华榕撰写的专著《法国政治思想史》对法国主要政治思想做了既系统又细致的梳理、评析。(25) 近代法国素有“天主教的长女”之称,宗教对法国政治的影响不可低估,但关于法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学界法国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王加丰、崇明分别撰写的《法国宗教战争与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产生》(26)、《论17世纪法国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27)等论文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王加丰在论文中强调,16世纪下半叶,法国是欧洲政治斗争的中心,仅仅从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方面看,法国就做出了重要贡献,胡格诺派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崇明则在论文中力图表明,冉森派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在捍卫其信仰自由的斗争当中,他们对绝对君主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在法国促成了反绝对主义观念的兴起。同时,冉森主义反现代性的努力与法国启蒙运动中试图摆脱宗教约束的理性主义精神殊途同归,共同促成了一种具有明显的反宗教意味的现代精神的形成,进而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提供了某种意识形态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