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与近代德国的崛起(3)
为了加速发展自己,德国政府采取了大量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的政策,而且收效甚大。他们极为注意科技情报,对国外的技术很敏感,一旦国外有了新的发明或创造,便能很快地引进,并注意迅速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比如新炼钢法的采用就是这样。德国蕴藏着大量铁矿,但由于这些铁矿含有硫和磷而不能充分开采利用。1878年,英国人托马斯发明的能够除掉硫和磷的新炼钢法刚一问世,立即被德国所采用,从而使其钢产量迅速提高。尽管德国在炼钢技术方面没有重大发明,但它引进炼钢法所取得的成就却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电气技术方面的理论主要是由英法完成的,但德国在电的实际应用上所取得的成就却大大超过英法。英国是化学的故乡,法国也曾发生过划时代的化学革命,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但化学在英法却没有生根,而跑到德国落户去了,使德国成为化工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英国人首先发明了苯胺染料,而德国的苯胺染料生产和技术却走在世界前列。 许多外国先进技术,在母国没有获得成功,但到了德国却产生了巨大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德国重视技术的引进和革新,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并非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专有。只要具备足够的阳光、雨露和合适的土壤,它便会在那里植根生长、开花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为其生长提供条件。 在充分开发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同时,德国政府还特别注重本国的科学研究,鼓励创造发明。这是促成德国科技繁荣的决定因素。 十八世纪末,在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这场革命,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完成,其重要结果是产生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结果,为振兴德国科学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德国统一后,在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影响下,自然科学研究出现了更接近现实和物质主义的倾向。 为了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德国政府不惜巨资,迅速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科研体系。其科研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立科学院、研究所和国家扶植的各种学术团体,如国立化工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国立物理研究所、德国化学家协会、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协会、自然科学研究者协会等;二是以大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研中心,最初先在主要大学如柏林、哥廷根和吉森大学等校建立,80年代后,几乎各大学都先后建立起规模不同的中心。除综合大学外,技术大学和技术学校也都设有研究部和技术部,以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三是由企业家创办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在政府的支持下,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的大企业都先后建立了研究所和实验室。他们资金雄厚,其设备比大学实验室更完善。此类研究所和实验室,主要是研究应用技术。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德国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从工厂到学校,很快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科研体系。国家、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三者的最高领导权均掌握在国家手中。科学家领取国家薪俸,他们通过学术刊物和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联系,必要时进行分工协作。 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德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举成为欧州最发达的科技大国。发电机、煤气发动机、电炉、电车和汽车等一系列新发明相继问世,使其成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故乡。 在有机化学领域,德国几乎垄断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十九世纪后期,德国的杂志和书籍涉及了科学的每一个领域,德语几乎成为强制性的科学语言。有人说,德国的科学家和教授实际上统治了科学世界,此话颇具道理。以化工部门为例,1910年,德国拥有4500名经验丰富的化学家,而当时的英国只有1500名,是德国的三分之一。1850-1914年间,德国是世界上杰出科学家比例最高的国家。在1870-1890年间,德国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全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40%,而同一时期法国的杰出科学家的人数正急剧衰减,英国则几乎没有什么杰出科学家。(11) 德国的科技之所以领先,队伍之所以宏大,还与政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学术空气活跃有关。英国和法国的实业家瞧不起只讲理论的科学家,但这些人却在德国受到足够的重视。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在科研方面,他们允许学者在学术上自由发表意见,注意保护学术自由,使科学研究和学习探讨完全独立于政治和宗教之外,不受其干扰。这种学术上的自由探讨。以及重视和尊重知识的环境,使德国出现了不少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领域出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这一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二十世纪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研究接近光速的运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论概念,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为二十世纪深入研究物质内部结构开辟了广阔前景。此外,在数学、生物学、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大量研究成果和科学发明的出现,为德国大工业奠定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谋求世界霸权,加紧扩军备战,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此带动整个工业生产的飞跃。 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占有殖民地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其殖民地面积为290万平方公里,只及英国的8.7%,法国的27.4%;殖民地人口1230万,只及英国的3.1%,法国的22.2%。(12)而且,这些殖民地大多在非州和太平洋上,人口稀少,资源尚未开发,所能容纳的对外贸易额和资本输出额颇为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的进出口总额中,殖民地只占10%和5%;在其国外投资总额中,殖民地只占7-8%。德国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在夺取世界殖民地的竞争中落后,就意味着德国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与优越的种族很不相称。要树立德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必须向外扩张,建立霸权。在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思想指导下,德国政府利用各种条件,拼命扩军备战。这样,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便得到了优先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飞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