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印支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4)
应该指出,美国的各种各样的禁运中,最有效地打击日本的一张王牌是石油禁运。正如赫尔所说,“禁运石油对于日本来说,确实是一种除战争以外最有效的制裁”(30)罗斯福下决心打出这一张王牌也有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加滕向达尔朗提出日军占领印支南部的一系列要求后,7月18日罗斯福在同他的内阁研究制裁计划时,仍反对对石油全面禁运。“因为这可能会刺激爆发太平洋战争。”(31)海军部也提出警告,“采取制裁措施可能意味着同日本开战,而美国海军尚未做好这种准备。”(32) 当维希政府接受日本要求的消息传来时,罗斯福只是下令冻结日本资产,对所有同日本的贸易实行许可证。至于石油的许可证是否签发将视情况而定。可见罗斯福还不打算马上禁运石油。罗斯福解释说,向日本出口石油是为了美英自身的利益,可以使日本人不入侵荷属东印度,从而防止一场南太平洋的战争,以免中断重要的供应线。(33)同时,罗斯福还建议日本撤出印支,由几个大国保证该地区的中立化。7月24日晚间,罗斯福在批准冻结令之后接见了日本大使野村,表示倘若日本接受他的建议,美国将许可对日本输出某些物资,包括石油在内。企图以此来避免同日本的正面冲突。虽然总统对他的建议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把它看作“防止日本向南太平洋扩张而作的又一次努力”。(34) 然而罗斯福的克制态度并没能劝阻日本南进的步伐。日本当局对罗斯福的印支中立化计划不屑一顾,7月28日,日军按预定时间开进印支南部。同时还冻结英美荷在日本的资产。这样,罗斯福希望避免冲突的努力破产了。 经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讨论后,8月1日罗斯福发布命令,禁止向日本出口若干种物资,包括所有可作为飞机燃料使用的石油产品在内。但低级燃料和原油仍准许出口,只是须经批准。这显然表明,日本仍可重新申请除飞机燃料油以外的石油产品出口许可证。但自总统命令发布后,政府各主管机关都拒绝这类申请,造成事实上对日石油禁运。8月3日,罗斯福启程去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同丘吉尔会晤,直至9月上旬他才知道石油全面禁运已经实施。罗斯福认可了这个事实。 石油禁运引起了日本极大震动和恐慌,一方面要求同美国进一步对话,甚至建议近卫公爵同美国总统会谈,另一方面,又制定进一步南进的计划。日本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向天皇陈述说:“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石油来源断绝,这样下去,眼前仅有两年的贮藏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费罄尽,与其这样,莫如马上动手,除此别无他途。”(35)在对美开战问题上一向持慎重态度的海军部也认为与其坐待石油“愈来愈少”,莫如先发制人,首先对英美开战。 8月6日,野村向赫尔提出一项新建议,日本同意不向印支范围以外地区进军,同意在“中国事件”解决以后从中国撤军,并保证菲律宾的中立地位,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应停止它在西南太平洋的战备,撤消对日本的各项经济限制措施,为日中调停议和,并承认日本在印支的特殊地位。日本的建议避而不谈罗斯福关于印支中立化的建议。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要求日本从印支撤军的前提下恢复向日本输出包括石油在内的物资,而日本则要求美国承认它在印支的特殊地位的条件下撤消对日本各项经济制裁。显然,日美双方都不会接受对方的建议,日美在印支问题上的矛盾已无法调整。至此,日美开战已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但双方仍然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这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争取时间的一种策略而已。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陆海军部制订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规定“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至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36)至10月中旬,谈判仍无进展,近卫举棋不定,在陆相东条英机的强烈反对下,10月16日近卫首相下台。18日成立以东条为首的独裁内阁,东条兼任陆相和内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10月23日至11月2日东条连续举行8次大本营--内阁联席会议,讨论欧洲战局、日美谈判期限和对美开战日期。11月2日通过了一个新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将发动战争的时机定为12月初,陆海军做好作战准备。”(37) 11月26日,经罗斯福批准,赫尔向野村和来栖(38)递交一份措词强硬的《赫尔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有:日本从中国、印支撤军,两国取消各自实施的冻结限制规定,日本实质上放弃三国同盟等。来栖说,“如果接受这些条件,日本政府只有举手投降了。”(39)日本陆军把它看作是“对日宣战书”,海军把它看作是“最后通牒”,日本军部把它看作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口实。这一天,日本《机密战争日志》写道:“此应该说是天有助于我,从此,帝国易于下开战决心,欣喜,欣喜。”(40) 就在递交《赫尔备忘录》的当天,集结在千岛群岛择捉岛单冠湾的日本特遣舰队奉命起锚,悄悄地驶向夏威夷群岛。12月1日,御前会议作出最后决定:对美英荷开战。次日,陆海军两统帅部发布作战令,规定向美国珍珠港偷袭的时间为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回顾日美两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系列交涉和谈判,无论是罗斯福向日本提出使印支中立化的建议,或野村向赫尔提出日本在印支享有特殊地位的反建议,以及美国向日本递交《赫尔备忘录》要求日本从印支撤军来看,日美分歧的焦点显然集中在印支问题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固然是日美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日本入侵法属印支则是日本通向太平洋战争的关键和要害的一着。而由此所引发的美国对日实施石油全面禁运则是加速日本下定决心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副催化剂。 注释: ①(日)渊田美津雄:《中途岛海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页。 ②(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下卷,第204-205页。 ③《现代史资料8·日中战争》,美铃书房,东京1977年版,第361页。 ④(美)弗兰西斯·米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45年费城英文版,第31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