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中东战争与大国关系述评(2)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扶持以色列在中东站住了脚,英法虽然在中东继续保持影响,但已落在了美国的后边。由于以色列完全倒向了西方,苏联和它的关系逐渐冷淡下来,但仍企图在中东寻找突破口。 纳赛尔在埃及执政后,一心想向以色列复仇,希望能从西方获得武器。由于英法美都想用“军援”控制埃及,纳赛尔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在通往西方的路堵住之后,埃及又把目光转向东方,但苏联也委婉地拒绝了埃及购买武器的要求。1955年4月,纳赛尔飞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经过中国总理周恩来的引荐,纳赛尔得以与赫鲁晓夫面谈。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同意向埃及提供现代化的坦克和飞机④。由于苏联害怕公开卖武器给埃及会得罪西方,所以在1955年8月以后,将洽谈地点改在布拉格,由捷克斯洛伐克出面向埃及出售武器。根据达成的协定,埃及向苏联购买了2亿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比较先进的米格式飞机。1956年3月和6月,苏埃双方又两次续订军火协定,总额约达4亿多美元。随后,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也纷至沓来,总数约达2000多人。 美英对苏埃军火贸易反应十分强烈,艾森豪威尔为此专门写信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强调这宗巨额武器交易使中东地区“爆发战乱的危险大大增加”⑤。英国首相艾登也向苏联发出警告,并表示英国“不惜为石油而战”⑥。几个大国的争执,加剧了中东的紧张气氛。 埃及在获得了苏式装备后,增强了与以色列和西方国家对抗的实力和信心。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行动震撼了世界。在公司拥有90%以上股票的英法立即作出了反应,准备用武力迫使纳赛尔“恢复理智”。美国也反对埃及的国有化行动,但认为诉诸武力是不妥当的。英法见美国不愿介入运河争端,便希望美国在中东“看好俄国这只熊”,在必要时提供核保护伞⑦。 经过一番密谋策划,英法勾结埃及的宿敌以色列于1956年10月底发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对此非常恼火,决心趁此机会把英法势力逐出中东,迫使它们服从美国的意志,因而美国处处和英法过不去。10月30日晨,美国“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抢在苏联前面“去找联合国”⑧。当天,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结果英法第一次行使了否决权。11月1日,应美国的要求,联大又召开紧急会议。杜勒斯向大会提出了一个既能适应有关国家要求停火的愿望,又便于排挤英法的提案,即997号决议。该议案在2日获得通过。英国首相艾登伤心地说:“在联合国大会中带头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⑨。 由于英法拒不执行联合国997号决议,美国不仅拒绝给英法经济援助,而且以中断石油供应,甚至动用第六舰队相威胁,要求英法无条件停火。11月6日,艾森豪威尔亲自打电话给艾登说:“如果你想保持英美团结与和平的话,我要求你立即下令停火,我不能再等下去了。”⑩正是由于美国的坚决反对,英法的侵略计划最终未能完成。 当以色列军队开进西奈和英法准备进犯苏伊士运河的时候,苏联并不感到吃惊。苏联安插在中东的情报机构早已获悉了英法以准备联合干涉埃及的情况,但它并没有告诉埃及(11),它甚至希望中东这个火药库爆炸,以使阿拉伯国家遭到失败。因为当时苏联正在干涉匈牙利的内部事务,一时腾不出手来,另一方面,中东发生战事正可转移国际社会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事件的注意。所以苏联虽然对英法以的侵略行动进行了谴责,对埃及表示支持,但宣传多于实际行动。当叙利亚总统赶到莫斯科要求苏联进行干涉的时候,苏方告诉他苏联不想冒打一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只是到了11月5日,苏联结束了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之后,在看到埃及顶住了英法的侵略,全世界人民一致反对英法,连美国也和英法公开唱对台戏时,苏联的态度才突趋强硬,苏美之间再次出现了奇异的联合,共同向英法施加压力。苏联还放出风声,说准备派“志愿人员”去参加埃及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苏联的态度使美国十分紧张,艾森豪威尔表示:“假使苏联直接攻击英法,我们当然要卷入一场大战。”(12)实际上,苏联的做法主要是一种外交策略,是做给阿拉伯人看的。尽管如此,它还是引起了英法美的高度紧张。 11月6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艾登,告诉他联合国将派出维持和平部队到中东。艾登希望也能派一支部队参加,艾森豪威尔断言拒绝说:“我希望任何大国都不要参加这支部队”,“如果让任何一个大国参加进去,苏联就会提供一支最庞大的部队”(13)。在排除苏联插手中东这一点上,英法美又达成了一致。 1956年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年底从埃及撤出了全部军队, 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干次年春也全部撤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战争终于以英法以的失败而告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