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中东战争与大国关系述评(4)
1973年10月6日, 埃及和叙利亚打破了美苏维持的中东地区“不战不和”的局面,向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起初,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作战能力抱怀疑、悲观的态度,后来看到战场形势明显有利于埃叙一方时又改变策略,摆出积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姿态。苏联还敦促约旦参战。从10月10日起,苏联开始向埃及和叙利亚实行空运。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运输机飞往埃叙达935架次,空运物资900种,共6万吨。在开战的第一周,华约国家在匈牙利的武器库就被运输一空。有3000多名苏联军人分别开赴埃叙两国。 美国看到以色列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如果不采取行动,战争将以以色列的失败而告终,而作为阿拉伯武器供应者的苏联,将“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宰”,从而危及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利益。他们认为,现在的局面“不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华盛顿和克里姆林宫之间意志的考验,决不能允许俄国的大炮胜过美国的大炮”(18)。为此,尼克松决定立即大规模向以色列运送军火和其他补给,同时要求国会批准给以色列22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为了同苏联争时间,美国还动用了北约在西欧基地的一些库存军事装备。许多飞机是从生产线上直接装运的,运抵以色列后将美国空军的标志涂掉,刷上以色列空军的标志就立即投入战斗。美国的紧急空运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向以色列运送了2万吨军火,同时通过海路运送了3万多吨。(19)这种援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地超过了苏联给阿拉伯国家的援助。 虽然美苏竞相向阿以双方运送军火,但它们都不愿使中东事态失去控制而变得不可收拾,所以从战争一开始它们就敦促停火。苏联的态度比美国更积极,它甚至谎称叙利亚已经停火,以此来诱骗埃及立即停火。10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美国提出并得到苏联支持的停火方案,即联合国338号决议,为阿以双方所接受。由于苏联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出卖了阿拉伯人的利益,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苏埃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在中东开始处于守势地位,美国则成了阿以冲突的“调解人”,在中东占尽了优势,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今天。 综观四次中东战争的缘起、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时刻都有大国的影子。正是由于大国特别是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不断争夺,使得问题愈益复杂,至今仍未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今后中东能否避免战争,实现持久的和平,大国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发言选集》,第一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 年版,第176-183页。 ②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二卷,第185页。 ③乔治·柯克《1945-1950年的中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70页。 ④安瓦尔·萨达特《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7页。 ⑤⑧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缔造和平》(一)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30页、第84页。 ⑥穆罕默德·海卡尔《开罗文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2页。 ⑦休·托马斯《苏伊士事件》,英国利物浦韦登费尔德和尼克尔森出版公司1966年版,第52页。 ⑨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747页。 ⑩芬纳·赫尔曼《杜勒斯在苏伊士问题上的外交理论和实践》,英国伦敦海涅曼出版公司1954年版,第429页。 (11)雅克·德罗日和埃西·卡尔梅尔《以色列秘史》,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123页。 (12)引书同⑤,第91页。 (13)引书同⑤,第106-107页。 (14)萨达特《萨达特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9页。 (15)穆罕默德·海卡尔《通向斋月战争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页。 (16)马哈茂德·里亚德《为中东和平而斗争》,伦敦夸特特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39页。 (17)同④,第138页。 (18)爱德华·希思《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和基辛格》,美国托马斯·克罗韦尔公司1976年版,第34页。 (19)萨阿德·沙兹利《跨过苏伊士运河》,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30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