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法西斯德国的彻底毁灭而告结束。在战争的废墟上,苏、美、英、法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并接管了德国最高行政权力,对其地方机构进行了改组,军国主义、法西斯团体遭到取谛,西占区1200万人受到清洗。德国旧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已荡然无存:战争瘟疫的策源地普鲁士已被彻底肢解,在地图上消失了。普鲁士容克贵族--曾被涂脂为“使德意志摆脱耶稣会士和政治反对派的唯一救星”(18)“德意志太阳系的太阳”(19)--在纳粹的铁掌下业已元气大伤,随着大地产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文官制的废除,他们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作为希特勒战争机器的军官团和军队,遭到了覆亡的命运。垄断资产阶级--他们曾用财政支持希特勒上台--其巨大的工业、金融和商业公司业已瘫痪,而且自身不得不接受审判和改造。旧有的一切反动、保守的阶级彻底沉落了。与此同时,德意志民族不得不接受思想意识形态的洗礼和深刻反省。战争的惨败、祖国的分裂、恶性的通货膨胀以及盟军对德国人进行的非纳粹化,“代替了德国从来没有经过过的一切革命”。(20)德国人认识到:新西德必须同它的动荡的、洋溢着日耳曼民族精神的过去经历彻底决裂,同它的传统特征和观点分道扬镳。 二战造成的德国经济、政治的“真空状态”,使几十年来徜徉在政治权力边缘的德国中产阶级(除垄断资产阶级外的中下层资产阶级)迈进了权力的殿堂,成为真正的掌权阶级。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指导、监督下,基民盟领袖以西方民主制为样板,承继了德国自由主义民主运动的传统,在联邦德国建立了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联邦国家。 二战后建立的西德民主制度吸取了魏玛共和国的惨痛教训,在行政上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1.大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不仅取消了总统的紧急权力,而且总统基本上不再拥有行政权。总统仅仅是由各政党提名、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和人数相等的各州代表组成联邦大会选举产生的礼仪性的国家元首。2.第一次将政党写进宪法,使政党成为西德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法》第21条还规定:“政党的内部组织必须与民主原则相符合”,各政党“如企图破坏民主和自由”或“阴谋颠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都是违反宪法的”。(21)1953年修改选举法,又规定只有取得5%以上选票的党才进入联邦议院。政府还禁止纳粹党的变种社会帝国党(1952)和左翼共产党的活动(1956),从而堵塞了左翼和极右翼政党问鼎政权的门径,为西德政治上奉行“中间道路”奠定了基础。 战后在西德政坛上活跃着基督教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之通称)、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三支重要角色。1959年社民党哥德斯贝格会议通过新纲领,宣布该党将由“代表工人阶级的党”变成“人民的党”,强调要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从而缩小了与保守党的距离。在西德逐步形成了保守的中间偏右的联盟党与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党大体势均力敌,而自称奉行中间路线的自由民主党常常起平衡、缓冲而从中制约的政党格局。它既不同于美国等国家的两党制,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有助于西德政局的长期稳定。每次大选后,通常由基民盟、社民党领衔组阁,成立联盟党与自由民主党、联盟党与社民党(大联合)、社民党与自由民主党(小联合)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基民盟的领导人阿登纳曾出任总理达14年之久,这在魏玛共和国是无法想象的。每届政府对外政策立足于美国和北约,背靠欧共体和欧洲联盟,逐步争取更大的外交主动性;对内西德政府奉行经济政治理论,致力于经济建设,从而保持了国家内外政策的连续性。 由于政局长期稳定,西德政府又推行“经济人道主义”,建立了完备的福利保障制度,战后联邦德国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劳资关系比较融洽,实现了政治的全面安定,这就为战后西德“经济奇迹”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 魏玛共和国的悲剧还在于:在它短暂的生涯中,经济问题就象一条巨蟒一样缠绕着共和国嬴弱的身体,窒息着共和国的生命。纳粹运动和希特勒的上台正是在经济危机折磨下千疮百孔的魏玛共和国肌体上滋长和繁衍起来的恶性肿瘤。 魏玛共和国一建立,就跌入了经济危机的泥坑,1919年的工业产量只及1918年的2/3和战前水平的1/3强。(22)由于共和国应付危机不力,致使政局动荡,党争激烈,政治上四分五裂。 经济危机激发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绪。由于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加重了经济困难,使共和国立即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大工业家、大地主及所有支持旧帝国人的众矢之的,小资产阶级也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而对共和国日益敌视和厌恶。 希特勒的纳粹党正是打着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粉墨登场的(1920)。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疯狂攻击魏玛共和国;提出社会主义来迎合德国人民在危机中对现实不满而希翼变革的心态,从而掀起了纳粹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3年底纳粹党人数已达55287人。1923年1月的鲁尔危机使战后德国经济空前混乱:物价飞涨、通货恶性膨胀,德国仅有1/7工业企业勉强开工,数百万失业者踯躅街头。在深重的危机面前,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了“通过武装政变来取得政权”的叛乱--啤酒馆政变。 随着1924-1928年共和国“黄金时代”的到来,纳粹运动开始步入低潮。纳粹党人数1924年下降为15000人;1925年底回升至27000人,到1928年10月纳粹党也只不过10万人。 30年代经济大危机给共和国以沉重的打击。由于经济上严重依赖于英美资本和对外贸易,又缺乏殖民地可转嫁危机,使危机对德国的破坏性远较欧洲其他国家深重。德国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其中生产资料生产指数下降了53%,数十万中小企业破产,全部工业开工率仅为33.4%,失业人数达到600万人以上。(23) 危机使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工人失业、农民丧失土地,地位更加沦落;中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沦为流民阶层,共和国的基石坍塌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