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支持,加上一系列有利的国际因素:美国资本的扶植;朝鲜战争对西德工业的刺激;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六七十年代国际市场上原料、燃料价格相对低廉;持续40余年的欧洲和平等等一系列因素的交互作用,终于使新西德在战争的焦土上,犹如一支火中凤凰,获得了新生。1950-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8%;1960-1970为4.8%,仅次于日本,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33)1988年西德国内生产总值达8700亿美元,(34)稳坐资本主义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交椅,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超级大国”,这是命运多蹇的魏玛共和国很难企及的。 收稿日期:1994-10-04 注释: ①参见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学林出版社 1989年,P32-33. ②《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P292. ③[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中) 商务印书馆 1988年,P1027. ④琼·霍夫·威尔逊《美国企业与对外政策1920-1933》(Joan Hoff Wilson,American Business and Foreign Policy 1920-1933)波士顿。1973.P10. ⑤安东尼·亚当斯韦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Adamthwaite Anthony(ed),The Mak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伦敦 1979 P28. ⑥[美]《商业与财政纪事》1940年12月21日。P3612. ⑦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商务印书馆 1972.P159-160. 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P59. ⑨[联邦德国]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1984.P182. ⑩还有历史学家海里希·特赖奇克的“战争是人类最高的自我表现”,费希特的德意志民族应服从少数精英,人物意志的国家权力意志论等等。 (11)(12)阿布施《民族的歧途》柏林1951年 P215转引自《德国现代史(1918-1945)》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6.P189. (1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人民出版社 1977.P335. (14)参见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P153.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15)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商务印书馆 1987.P23. (16)K·卢台克:《我知道的希特勒》(K·Luedeke,I Knew Hitler)伦敦 1938.P218. (17)彼得·波罗夫斯基《阿道夫·希特勒》 群众出版社 1983.P60. (18)(19)罗森伯格·汉斯:《论德国民族政治》第一卷(Rosenberg Hans,Die National Politische Publizistik Deatschlands)慕尼黑 1935年。P31.P224-225. (20)(26)(27)(29)(30)[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新华出版社 1982年。P110,P5,P208-209,P204,P227. (2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P127. (22)(23)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 1980.P107.P121. (24)赫尔曼·腾博尔克:《德国历史》(Hermann Tenbrock,GeschichteDeutchlands)慕尼黑 1977.P27. (25)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 1985.P237. (28)(31)(32)《世界经济》高教出版社 1989.P211.P196.P196. (33)李琮《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P243. (34)美国《时代》周刊1990.13 转引《从图表看两德统一》《世界知识》1990.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