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波兰对德、苏两国的“等距离外交”及其后果
1939年秋,波兰遭到德国进攻,并被德苏两国分占而亡国。波兰这次亡国仅几年时间,1945年重新获得独立。对于波兰这次亡国,西方史学界普遍归因于其军事思想保守、军队“陈旧得无可救药”①,用骑兵去同德国的坦克、飞机搏斗②,并认为苏联军队的“背后一击”,“决定了波兰的命运”③。 上述论点,从表面上看,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有其片面性,就是说,他们忽略了波兰当时的外交政策与其亡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波兰30年代对德、苏两国实行“等距离外交”的政策,才是它这次亡国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那么,波兰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是怎样形成的?它是怎样推行这一政策的?为什么这个政策会导致亡国?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一、“等距离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原因 本世纪30年代初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成了法西斯阵营(德意日)和民主阵营(英法美),加上当时正日益强盛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整个世界便形成了三大势力鼎足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了三大势力互相斗争、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的三角关系。因为三大民主国家和三大法西斯国家各有两个(英法和德意)在欧洲,苏联又是欧洲大国,因此,上述三大势力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特别集中地表现在欧洲地区。 在欧洲三大势力中,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英法和德意都极端仇视社会主义苏联,因而出现了英法两国绥靖德国、企图将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的“祸水东引”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共同面对法西斯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威胁,英法和苏联又都有防止和抵御德国侵略的共同愿望,因而又出现了英法苏三国力图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遏制德国侵略扩张的外交接触和谈判。上述情况,决定了30年代欧洲各国外交活动和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再一方面,在欧洲三大势力中,英法两国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同盟体系,而德国和苏联却是一战后饱受孤立的国家。它们由于各自需要,虽曾有过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④,但到了30年代,因希特勒上台后疯狂叫嚣要“消灭苏联”、“铲除世界共产主义”⑤,因此,德苏两国又成了势不两立的死对头。为了在欧洲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它们在中欧和东南欧争夺盟国的斗争,显得十分突出,希特勒就曾叫嚷:“只要有一个西欧或中欧国家屈服于布尔什维主义,毒素就会扩散开,使最古老最美好的文明受到感染”⑥。这样一来,地处欧洲中部、夹在德、苏两国中间的波兰,就成了它们首先要拉拢和争夺的重要对象。 欧洲这种国际关系新格局,对波兰来说,形势是严峻的。在外交上何去何从,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外交斗争中取得有利于维护本国独立和生存的国际条件,就成了它30年代外交活动的中心内容。在上述严峻的欧洲大气候下,波兰政府逐步调整了原先的外交方针,确立了对德苏两国实行“等距离外交”的政策。 那么,波兰的这种外交政策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促使它要实行这种政策?下面就来扼要分析一下。 30年代初,鉴于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和苏联和平外交活动的加强,波兰政府开始调整其复国以来十多年间所推行的、对其周边邻国实行全方位进攻的外交方针,力求改善它同部分邻国的紧张关系。它看到一系列国家已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便也于1932年7月25日,同苏联缔结了为期三年的“苏波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7日3日,又同苏联签署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从而确立了波苏两国的和平政治关系。 但这时它的对德政策却尚未改变。 1933年1月底,希特勒当了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后, 战争歇斯底里甚嚣尘上。他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德国的对外政策纲领,是向东方夺取“新的生存空间”,并使之“日耳曼化”⑦;同时又在其紧靠“波兰走廊”的西普鲁士地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刻上了复仇主义的碑文,叫嚷要向波兰“报仇雪耻”⑧。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叫嚣和威胁,波兰最早作出强烈反应,一再提醒它的盟国和靠山--法国:要当心德国重新武装的危险!并先后于1933年3月、4月和12月,连续多次向法国政府建议:由法国、英国和波兰三国联合,共同对德国进行一次“预防性战争”,以摧毁希特勒政权⑨。 但上述建议却遭到法国的拒绝。 波兰政府知道,没有法国和英国的合作,波兰是难于单独抗衡德国的。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它决定改变对德政策,改善同德国的紧张关系。波兰最高领导人毕苏斯基和外交部长贝克,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探询缔结“德波协定”的可能性。 当时,希特勒也正急于要拆散法国旨在包围德国的“东欧同盟体系”、“使波兰脱离法国”,因此也表示“愿意同波兰和解”⑩。结果,波德双方于1934年1月26日,缔结了为期十年的“德波互不侵犯和谅解宣言”,确立了两国的和平政治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