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基督教的传入与西学东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胡宪立 参加讨论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并很快在帝国境内得到传播。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为“公教”(我国译作“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我国译作“东正教”),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通称为“新教”(在我国又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或称“耶稣教”)。基督教除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派系外,还有一些小的派别。
    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在西安附近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该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碑额鐫有十字徽号,碑文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大秦国(指罗马)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属聂斯托里派)教士阿罗本携带经卷由波斯来中国传教,抵长安时,太宗命宰相房玄龄出郊宾迎,居之大内,翻译经书。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令在长安建景教教堂名“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据此,一般认为基督教是在唐代传入中国。实际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公元1世纪, 当原始基督教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并形成独立宗教的时候,正是我国东汉明帝时期,当时,犹太商人已经取道印度来华经商。基督教教士曾沿着犹太商人的路线到东方传教,经印度而至中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江西吉安发现一大铁十字,上鐫三国孙吴年号①。据此可以推测,在东汉、三国时期原始基督教已开始传入中国。
    景教在唐代持续二百多年,在各州建立教堂,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唐代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毁佛,景教才与佛教同时遭到禁止。唐以后,五代至宋,景教在中原地区渐趋消亡。
    13世纪蒙元崛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交通的贯通不仅使流行西亚的景教得以复来,而且由于蒙古军西征俘虏了许多罗马和希腊教徒而使基督教的大派系天主教开始传入。蒙元统治者把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各派统称“也里可温教”(蒙古语,意为“有福缘之人”)。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曾派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为使臣面觐教皇,要求派传教士来华传教。在蒙元统治的98年中(1271—1368),元帝国和罗马教廷之间一直有信使往来。明朝建立,废止蒙元时崇尚,“也里可温教”随着元朝的覆灭而消亡。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中止约二百年。
    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向亚洲扩张,天主教又随之卷土重来。158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澳门,为了能在中国立足和进行传教活动,他学汉语,穿儒服,竭力将天主教教义同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相融合,以缓和天主教同儒教的矛盾。他终于取得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任,在华传教近三十年,当时许多大官吏如监察御史冯应京、太仆寺卿李之藻、相国徐光启、京兆尹杨廷筠等人皆信奉天主教,利玛窦成为当时在华耶稣会士的首领,曾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召见。
    清初,传教士继续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礼遇,有的还被任为“客卿”。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顺治时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寺卿衔,赐号“通微教师”。康熙时期任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管理钦天监务,制造天文仪器,建观象台,制订永年历等,清廷加南怀仁太常寺卿衔,晋升为工部右侍郎。清政府还任用传教士办理外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法国传教士张诚、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为译员,随索额图率代表团参加《尼布楚条约》谈判。
    东正教在康熙年间开始由俄国传入,1715年俄国政府根据沙皇彼得一世的指令向中国派出首批“北京传教士团”。
    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较晚,第一个来华的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他受伦敦会的派遣于1807年到达广州。
    明季清初是基督教传教士大量来华时期,传教士既带来了《圣经》,也带来了西方科技。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西学东渐的热潮。
    
    西学指16世纪以来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借助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有许多是博学者,他们通过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宣传西方“文明”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扩大影响,并以此取悦中国封建统治者,作为接近中国人和进行传教的一种手段。李之藻在《天学初函》题词中写道:“近岁西来七千卷。”可见明季西方书籍传入之多。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除撰写宗教神学著作外,还翻译编著了大量科技书籍,分类择要如下:
    (一)天文、历法
    《崇祯历书》,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共同编译。明代历法失修,大统历(即元郭守敬授时历)和回回历(即回教所用之历)沿用260多年未进行修订,对日月交食推算常失验。崇祯二年下令修历,以徐光启督其事。徐光启奉命在北京宣武门内设西法历局,开始系统翻译西方天文历象著作。至七年译成历书137卷,书名《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入清改为《新法算书》),《四库全书》称:“《新法算书》一百卷,明大学士徐光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光禄寺卿李天经及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所修西洋新历也。”徐光启说:“臣等藉诸臣(指传教士——笔者)之理与数;诸臣藉臣等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②。可见,《崇祯历书》是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