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战前波兰对德、苏两国的“等距离外交”及其后果(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万柏连 参加讨论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德、苏两国的疑惧心态,使波兰对它们关于军队过境的要求特别敏感,担心它们的军队进入它的领土后,“就永远不走了”(38)。所以,只要苏、德任何一方提出这种要求,它都坚决拒绝。还在1934年在它拒绝参加“东方公约”时,它就明确表示:“它不愿在任何场合下允许苏联军队或德国军队通过它的领土”(39)。
    1938年“捷克危机”期间,苏联要求波兰让苏军通过其领土,去驰援捷克抗御德国的侵略威胁,波兰政府不仅坚决拒绝,甚至公开强烈声明:如果苏联试图派兵通过波兰领土去援助捷克,波兰将立即向苏联宣战(40)。1939年8月,在英法苏三国军事谈判期间,再次向波兰提出苏军过境的要求,波兰政府不顾波德关系的极度紧张,依然坚决拒绝让苏军过境。贝克说:“对于外国军队使用我国领土问题,不论什么样的讨论都是不能进行的。我们同苏联没有军事协定,我们也不想要”(41)。波军总参谋长斯塔契维奇也声称:“看不出让红军在波兰领土上作战有什么好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同意苏联军队进入波兰”(42)。
    对德国的类似要求,波兰的态度也一样。1939年3月至8月,德国反复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地区,并要求波兰让它在“波兰走廊”建造一条超级公路和一条双轨铁路,使德国同但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并在沿线享有治外法权。这个要求,等于让德国军队在波兰境内畅行无阻。所以,波兰政府坚决拒绝,并作出强烈反应。贝克说:“宁可准备应战,也不愿改变但泽的法规”,“我们没有任何兴趣限制德意志公民和他们东方省的联系。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在我们自己的领土上限制我们的主权”(43)。
    上述四个主要特征,也就是波兰对德、苏两国推行“等距离外交”的主要表现。
    三、“等距离外交”的严重后果
    波兰在德、苏两国间推行“等距离外交”,为的是求得外交平衡,确保自身的安全和独立。其目的和动机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的这种政策,并没有得到德、苏两强的“认可”,因而很难长期行得通。实际上,推行这种政策的最终结果,完全事与愿违,落得被德苏两国强行分占以致亡国的下场。
    为什么“等距离外交”政策会导致如此恶果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因为这种政策,在客观上是一种两边不讨好的政策。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贝内特评论说:波兰的这种外交路线,“是一条糟糕得要命的路线,因为这样做必然引起德国和苏联的怀疑,使它们最终与波兰为敌。波兰看来注定要成为它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它本身的生存问题的牺牲品”(44)。
    波兰的这种政策,本来就是在“顺哥逆嫂、顺嫂逆哥”的窘境下提出和实行的,而实行的结果,却是“两边不顺,两边得罪”,反而触怒了苏德双方,客观上促成了它们的接近和特殊意义上的合作,使双方都萌生了“教训”波兰的念头。
    在苏联方面,由于波兰一再拒绝了它关于结盟抗德的要求和军队过境的要求,而且还在1938年乘人之危、侵吞了苏联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领土,这就使得苏联十分恼火。苏联早就指责波兰一贯“反苏情绪强烈”(45),这时便产生了“惩罚”波兰的想法。1938年冬,斯大林私下对他的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说:“我们准备同德国人达成协议……要使波兰不能为害”(46)。
    德国方面对波兰的“等距离外交”也极为不满。1939年3月21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警告说:波兰“不能在俄国和德国之间采取中间道路”,必须同德国“保持合理的关系”,包括“共同反苏”(47)。但波兰不仅坚决拒绝,反而于同年4月6日,同英国缔结了“联盟条约”(当时英国正与苏联和法国进行结盟抗德的谈判,希特勒称英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敌国”)。对此,希特勒怒不可遏,4月28日,他就决定:“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48)。但希特勒深知,波兰在德、苏两国关系中地位微妙,所以他并不梦想能不经过苏联而解决波兰问题,于是他通过各种外交渠道表示:要“向俄国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49),愿同苏联一起,“就波兰的命运达成一个协定”(50)。
    由于苏德双方都有分占波兰的念头,结果在1939年8月, 双方经过一番密锣紧鼓的秘密谈判,终于在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重要附件“秘密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分占波兰的具体原则和方针。
    其次,是因为波兰的“等距离外交”政策,在客观上对英法苏三国谈判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由于波兰坚持不与苏联结盟,不同意缔结有苏联在内的“四国宣言”,拒绝“苏军过境”的要求,英法两国便以此作为借口,不肯向苏联提供共同抗御德国侵略的现实保证,这就进一步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怀疑和不信任,不断指责它们缺乏结盟抗德的诚意。结果,三国谈判陷于僵局,反法西斯联盟无法形成,导致苏联与英法分道扬镳,而与德国接近,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来,欧洲国际关系就发生了惊人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反过来又造成种种对波兰极为不利的局面:
    一是由于“苏德条约”的签订,德国取得了苏联在战争爆发时采取“中立”态度的保证,从而解除了希特勒历来最害怕的东西两线同时对英法和苏联作战的心病,敢于按其预定计划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必担心苏联的干预。这种局面,对波兰来说,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二是由于英法突然失去了苏联这个东方大盟国,因此在援助波兰抵抗德国侵略方面,它们就被置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根本无法履行对波兰的“安全担保”(51)。还在“苏德条约”签订前,由于波兰拒绝苏军过境的要求,法国外长庞纳(他曾是对德推行绥靖政策的干将)就忧心忡忡地哀叹:在保卫波兰方面,没有苏联的援助,“英国和法国政府将处于毫无办法的地位”(52)。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也不止一次地指出过这一点,他们说:“如果德国和俄国之间缔结了协定,英国和法国将不敢为波兰打仗”(53),它们不会“为了一个盟国而找死”(54)。当“苏德条约”签订后,英法想依靠苏联援助波兰的“最后机会都断送了”,它们“只好在坏到不能再坏的时机和坏到不能再坏的条件下,来承担在波兰受到进攻时给它以援助的义务”(55)。实际上,英法两国这时都“因苏德条约的公布而战栗”(56)!它们本来就害怕德国,现在又面对着与德国合作的苏联,它们就更加惊慌失措了。它们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再去援助夹在苏德两强之间的波兰了。
    这样一来,波兰本身就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两国没派一兵一卒、没拿一枪一弹去援助波兰,波兰只能孤军作战!而当同年9月17日,苏军开进波兰东部时,波兰政府只得被迫离开本国领土。9月28日,德苏两国缔结了分占波兰的“德苏友好边界条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