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越南是东南亚诸国中唯一属于中国文化圈的国家,处在中国政治统治下达千年之久,种种方面受到中国的显著影响。但是,唐末(越南独立应为宋初968年--编者)独立以来经过长期岁月,到了阮朝统治下的越南,与以往相比,能看到其中怎样的变化与差异呢?相反,或者说是进一步支那化呢?我准备着眼于这些方面,考察有关法国势力东渐初期清越间的文化交往,首先探讨阮朝诸帝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关心,或者皇帝自身的汉学修养状况。 据说,嘉隆帝(即阮福映-译者注)在朝上,与群臣讨论汉唐群臣的事迹和后朝制度;退朝后,常常命侍书进览《明史》,直到深夜,非常热心。到了明命帝,不愧是自幼接受儒教教育,对中国文化有着向往和深刻理解。这从下面的话中可以知晓:“朕从太子时,只要有时间就努力学习典籍,汉唐元明诸史不曾有没读过的。但因没有记牢,谈笑问忽然忘记历史上的人名,向大家询问,可谁也没能答上来,我想大家大概是一次也没有读过它吧。”①《大南实录》里随处可以找出皇帝好学和如何热心采用中国的文物制度以及试图建立独裁制的记载。有关此事,准备后面叙述,现在暂时搁下。我想附记提一下,明命帝对法国以外的西欧诸国制定出攘夷主义政策,表现出对基督教的禁止和对儒教主义的热诚。 (明命)帝的后继者是绍治帝。他重儒好士,在即位之年的闰三月进行了亲自出题的科举考试。嗣德帝设立育德堂,给皇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和诸史。历代皇帝都以崇儒为宗旨。嘉隆七年二月,因隆湖旧文庙规模狭小就在安静处营建文庙,仿照明制建造孔子神牌,当作至圣先师来祭奠。此外,还命礼部议定各城营镇的文庙规程。历代皇帝都莅临文庙祭奠就不用说了。 嘉隆帝一统一国内,就致力于安定民生与制度建设,学习中国的体制,在中央政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作为长官,担当国家的政治。还在嘉隆十一年(1812)规定律例398条。嘉隆十四年七月, 在此基础上参考洪德律例和大清条律颁布国朝律22卷。据专家研究,阮朝的律例完全是根据清律制定的,越南固有的习惯几乎不见了。 继位的明命帝为了建立君主独裁制断然实行了政治组织改革,即在中央政府设内阁和机密院,参与筹划重要的国务。这两者采用的都是明清制度,后者取型于清朝的军机处,因嫌其名称有给人以专门筹划军事的印象,故名为机密院。又废总镇和镇,把全国一律分为省,大省设总督,小省设巡抚,其下设担当行政、处理司法的布政使和按察使。此外,增添了嘉隆帝时恢复的乡试,明命十三年(1832)再开了会试。 当时,在确立新官、封赠官吏的父母、进行最初的受俘礼时,完全参考明清的典例进行。这就是《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但并不是全面追随中国,模仿中国的制度。在寺庙制度上与中国一点也不同,它参考古今建造四庙,起独自的庙号。对于礼部请求用过长至节代替以往的端阳节,明命帝教谕道:“因北朝地气极寒,等行冬至礼生出阳气。我朝在南方世代过端阳节的风俗不能改变”②就是例子。这样,在采用中国的制度,文物时,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国传统和国情的,正如伍德萨德③指出: 这里,我想就通过科举制度移入文化的状况作详细的考察。越南初行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李朝仁宗太宁四年(1075)。但是,当时佛教盛行,僧侣把持教权,儒教势力还很弱小。科举逐渐完善作为制度,是在陈朝末期,黎朝大体确立,阮朝进一步参考明清制度将其越化,显示出独立的发展。 嘉隆六年(1807)二月,皇帝下诏说:“国家为寻求人才必须依照科目。方今天下稳定,南北合一,求贤是为当务之急,汝等应好好砥砺学业。”④在国家创建之初招揽人才为当前比什么都要紧的任务。所以首先恢复了乡试,并在义安、清华、京北、山西、山南上、海阳六地施行。其所在地的社长(村长)事先制作提交考生的名簿,为双亲服丧者以及不孝、不和睦、乱伦、刁唆之徒和嘉隆元年以后被问以劫逆罪者,不得参加乡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