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联在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最终获得了与头号强国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对此苏联自己亦感到十分地满足。不过,对苏联而言,维持雅尔塔体系甚至比创建这一体系更加艰难。想当初,苏联的特殊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出来的,尽管美国心有不甘,但的确无话可说,而如今,战争已经结束,苏军战时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苏联深知美国不会满足于同苏联共同支配世界,不会委曲求全地遵守雅尔塔精神,毕竟“三十多年来,共产主义一词在美国一直是个坏字眼,至于社会主义则更早就被认为是十恶不赦了。”④一旦美国人从对苏联红军的敬佩转为政治上的仇视,那势必会形成一条强硬的路线来对付苏联,其结果必然造成雅尔塔体系的动摇,而难以保持原封不动的状态。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美国就开始从雅尔塔精神后退,实行“推回苏联”的政策。1946年1月初,杜鲁门在攻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时扬言:“我们不应该作任何妥协,我们一定要拒绝承认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除非它们符合我们的要求”。他甚至表示“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⑤美国还认为共产主义已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象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⑥故此,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卷土重来,打破欧洲现有边界,改变它给西方留下的“绥靖”形象。这之后,无论是杜鲁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艾森豪威尔的“解放”和“战争边缘”政策,还是肯尼迪“新边疆”战略,无一不是要否认雅尔塔体系的存在。 相信苏联是不会轻易放弃雅尔塔体系划给它的势力范围的,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它必须守护属于自己的那份“天地”。可是,美国气焰甚盛,实力上的优势是明摆着的,想让美国领导人“明智”地做出让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国际关系毕竟是一种利益关系,要让对方让步,首先要自己付出代价才行。鉴于此,苏联领导人一再向西方保证自己没有“扩张”野心,以便使美国不去干涉苏联在其势力范围的事务,保证新解放的人民民主国家不致被帝国主义颠覆。斯大林就不止一次地明确表示,苏联决不干涉英美势力范围内的事务。他是这样说的,他和他的继任者也是这样做的。当美国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实行杜鲁门主义时,苏联遵守了“巴尔干百分比”协定,没有全力去对抗;当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国共产党试图武装夺取政权时,苏联让他们放下了武器;当阿尔及利亚、老挝、越南、刚果等爆发民族解放运动时,苏联却说这是“引起世界大战火灾的星星之火”,赫鲁晓夫要制止这种“玩火的把戏”⑦。 但是,苏联人明白,仅靠这种“仁慈”和“信守诺言”是难以守住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想当年,苏联不也是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吗?结果不也是遭受了与西方同样的命运?况且,让步是有限度的,当涉及到实质性问题时,苏联必须硬着头皮去顶住美国的攻势,保持与美国的对抗,否则就不足以捍卫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使美国不干涉其在势力范围内的事务,必须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发展自己的核力量。终于,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首次核试验,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试造成功。1953年8月苏联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试验。自此,苏联就有了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所以,当1948年德国西方占区合并后实行货币改革时,斯大林敢于以封锁西方进入柏林通道来回击。当1958年美苏再一次在柏林迎头相撞时,赫鲁晓夫敢于以“最后通牒”相威胁,敢于立起“柏林墙”堵住西柏林这个资本主义“橱窗”;1962年赫鲁晓夫甚至冒险将苏联导弹运到美国后院,在加勒比海地区与美国近临战争边缘。尽管这些危机最终均以苏联的退让为结局,但它还是保住了半个德国,使之仍留在其所谓的“大家庭”之内。 然而,在德国以外的地区,自斯大林去世后的两三年里,苏联对东欧在政策上似乎有所松动,赫鲁晓夫公开承认苏联在与东欧关系方面曾犯有错误,声称容许它们进行内外政策的改革,这的确鼓舞了东欧人,东欧人似乎看到了曙光。遗憾的是他们未能迎来真正的黎明。实践证明,当东欧各国果真走上与之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即便是稍有不同,苏联亦不会听之任之,袖手旁观。1956年,赫鲁晓夫就用坦克镇压了在匈牙利出现的分离现象;1968年,勃列日涅夫也学着他前任的样子扼杀了“布拉格之春”。这表明,苏联领导人没有要放弃东欧的想法,一旦东欧“脱身”而背离苏联,它们势必会加入法国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那对苏联来说几乎就是一场灾难。 不过,苏联为控制东欧,守护雅尔塔体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尽管东欧国家依然留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但苏联的所做所为已无法使东欧国家与之亲密无间,铁板一块。尽管美国和西方未动声色而予以默认,但西欧出现的离心倾向却因苏联强行控制东欧而再度重整旗鼓,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缓和、谈判的高潮,东西双方才“言归于好”。并会聚赫尔辛基,共同探讨欧洲安全与合作问题。双方商定,欧洲的边界现状“不可侵犯”,从而在法律上使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得到了条约的保证。而苏联以保证“尊重人权”为代价,这是“雅尔塔”的回音,美苏双方经过20年的争夺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苏联终于守住了雅尔塔体系所“赐予”的势力范围,继续“合法地统治着”东欧。 三 战后,美国一直宣称:决不会出现第二个“雅尔塔”。然而,经过长期的冷战,美国因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义务”而倍感精疲力竭,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把它的重点战线从欧洲扩展到了远东和东南亚,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更重要的是,美国核力量的发展因越战浩大开支的牵制而处于停滞状态。当尼克松入主白宫时,不得不接受日益衰落的现实,提出苏联、西欧、日本、中国和美国一起成为决定今后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调整美国的外交战略,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不过,尼克松讲“收缩”不等于“撤退”。这说明美并未放弃霸权主义,而是在其地位衰落的情况下实行的灵活的均衡政策,它企图通过缓和来捆住苏联的手脚,阻止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以有限的力量去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 在美国的国力相对削弱的过程中,苏联加紧发展自己的实力,从而使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利于苏联的变化,在经济上,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1970年已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两国差距在缩短。在军事上,苏联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比如1974年,苏联和美国的防务开支分别为1090亿美元和850亿美元,两国的武装部队分别为300多万和200多万人,洲际弹道导弹分别为1575枚和1054枚,潜射弹道导弹分别为720枚和656枚。⑧在其他方面,苏联也已接近于美国,而且还呈上升趋势,为了保持这种势头,勃列日涅夫大力推动“缓和”。1971年,他在苏共24大上正式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宣称要把缓和放在7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首位,不过,苏联所推行的缓和政策与美国相比有质的区别,它不在于谋求维持均势,而是试图以缓和来麻痹西方,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与资金,争取时间,夺取对美国的全面优势;以缓和来瓦解西方,分化美国与北约国家的关系,促使西欧国家要求美国军事力量撤离欧洲,为苏联的进一步扩张扫清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