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曹胜强 参加讨论

显然,70年代苏联的所谓“缓和”,实际上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进攻性战略。它打着“缓和”的旗号,行对外扩张之实。此时的苏联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拼命要守护雅尔塔体系的苏联了,而是一个力图冲击“雅尔塔”、扩大势力范围的超级大国了,它已具备对世界多数地区进行高速直接干涉的能力。苏联的扩张战略主要体现在三条战线上:即西线、南线和东线。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布置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布置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1977-1982年,苏联欧洲地区布置了200枚SS-20分导式弹道导弹,加上283枚SS-4和SS-5中程导弹,苏联在欧洲占据了核力量的优势地位。
    在南线,苏联加紧推行南下战略,大力加强对中东、非洲的渗透和扩张,直通南方油源和资源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围堵欧洲;1971年8月,苏联与印度签订了《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后支持印度进攻巴基斯坦,加紧向南亚次大陆扩张;1976年1月,苏联把大批坦克、飞机、火箭和导弹及古巴士兵运到安哥拉,试图把其势力扩张到南大西洋和南部非洲;1976年7月2日,苏联策动苏丹反尼迈里势力“民族阵线”发动政变,企图颠覆苏丹;1977年和1978年,苏联两次支持、挑唆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省,企图夺取“非洲心脏”;1977年7月,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因争夺欧加登地区而发生冲突,苏联公开站在埃塞俄比亚一边,出动大批飞机向埃塞俄比亚空运武器装备和军事人员;1978年6月,北也门和南也门先后发生政变,苏联借机渗入,直接控制了红海南端的出海口和红海战略通道;1979年12月,苏联发动10多万兵力大举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第一次直接出兵占领一个不结盟国家,是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升级,它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和已经被其控制的南也门,从东北和西南两翼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打开南下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大门,并形成对欧洲的迂回包抄之势。
    在东线,苏联积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1978年11月,苏联同越南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等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越南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南下扩张的前进基地。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并乘机取得金兰湾、岘港等海军基地,使苏联太平洋舰队的立足点从海参崴向南推进了2000多海里,逼进马六甲海峡,威胁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使东线与南下战略联系起来,进而使东西两线联系起来。苏联还把手伸向美国的“后院”,通过古巴插手尼加拉瓜,支持萨尔瓦多游击队,甚至派遣飞机、军舰到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显示实力,破坏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地位。
    可见,70年代苏联“攻势”如潮,咄咄逼人。其间,美国也摆出了与之对抗的架式,但实际上只是被动应付而已,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和守势,只能靠一些经济实惠来拉笼苏联,制约苏联某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整个70年代都处于一种苏攻美守的态势,只是苏联的攻势也时常受到遭其扩张的国家和人民的抵抗。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了普遍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浪潮,谴责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社会殖民主义”和“国际强盗”,特别是苏联出兵阿富汗,使其在国际上陷入异常孤立的状态,也为美国找到了打击苏联的突破口,卡特政府宣布停止向苏联提供尖端技术和谷物,抵制莫斯科奥运会,限制实施科技交流。“特别是卡特政府作出了建立‘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以增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内部事务进行军事干涉的应变能力”。⑨里根上台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较大调整,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国际政治气候骤然转入寒冷时期。苏联在70年代图一时“痛快”,四处插手,结果多线作战,树敌太多,包袱太重,加上“后院”失火,波兰等东欧国家危机严重,苏联自身经济也出现滑坡,所以不得不“回心转意”,停止扩张,这样,美苏又进入新一轮的较量。
    
    新一轮较量的伊始,苏联就“临阵损将”,1982年11月10日,率领苏联与美国对抗了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与世长辞,尽管他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具有丰富的内政与外交高层决策的经验,并被世人所关注,但终因身体欠佳,执政才15个月便病逝入土。73岁的契尔年科填补了他留下的空缺。然而,13个月后,红场又一次举行了国葬,28个月内有三位最高领导人去世,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也给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1982年11月至1985年3月的不到三年时间里,病魔与死神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克里姆林宫,及至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才算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因为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和书记处的26位高层领导人中……最年轻,他完全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之初继续掌权”。⑩这应当说是经历了三位领导人相继去世后苏联人的一种基本愿望;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在其一次又一次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苏联别无选择,只有改革,并不断宣传其所谓的“新思维”,这使得苏联人产生了“过幸福生活的信心”。然而,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不久,人们便发现,戈尔巴乔夫不仅不是什么“救世主”,反而成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的“掘墓人”。
    戈尔巴乔夫执政六年,国民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和振兴,反而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情绪滋长,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种种动荡现象的产生,其严重程度已经到了戈尔巴乔夫无法控制的程度。与此同时,雅尔塔体系下苏联的盟友东欧国家,其经济也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经济增长缓慢,外债负担过重,通货膨胀增加,失业人数增多,物资明显短缺,社会动荡不安。它们迫切需要外国的经济援助,但苏联非但没有增加对盟国的援助,反而在贸易上采取了一些较苛刻的办法,从而引起盟国的严重不满。一些东欧国家要求放松经互会的统制,扩大同外界的经济联系,由于波兰事件的教训,苏联不得不在东欧的内部事务上放松控制,其在东欧的影响力亦逐渐减弱。
    于是,白宫在策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迫使苏联实行战略收缩,放弃东欧。不过,美国忘不了苏联已获得令人畏惧的军事能力这一事实,况且布什明白,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的“前思维”,要使苏联放弃阵地恐怕只能是第二个天方夜谭。所以布什推出了不同于其前任的对苏政策--“超越遏制”战略,即以“拉”代“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困难重重之际,拉戈尔巴乔夫一把,支持和巩固其领导地位,同时,以政治、经济、文化等较为隐蔽的非军事手段代替军事手段,在欧洲事务处理上与苏联“相互迎合”而不是对抗。以求“拆除铁幕”、“推倒雅尔塔体系”,使东欧倒向西方,从而孤立苏联。为此,布什把波匈作为其实现超越遏制的突破口、试金石。他先后出访波兰、匈牙利,赞扬波匈两国的政治改革和对外开放,许诺以适当的经济援助,以此鼓励东欧对苏联的离心倾向。终于,1989年东欧出现了政治剧变,东欧六国纷纷降下红旗,倒向资本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