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苏州会馆的兴起(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海》 马斌 陈晓明 参加讨论

五是商议经营事谊,处理经营纠纷。“窃会馆为合郡士商理论之所,遇有争端,酌处劝息。设恃蛮不遵,有关风化之事,自应公同禀究。”[20]同治三年,苏州烟商以烟业公所为名,向以宁国烟商为主体的徽帮烟商勒派钱文。在这种情况下,宣州会馆就出面要求官方禁止这一行为并蒙准出示晓谕。光绪十年,又有不少同乡失业人员向宁国商人开设的店铺游食勒索,也是由宣州会馆出面呈请官方晓谕示禁的。工商业者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经济纠纷,因此一些地域性行业会馆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处理纠纷的意图。如道光时,苏州城乡浙江绍兴人开张的烛铺共有100余家,他们建立东越会馆的目的,主要就是“为同业公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如遇不公不正等事,邀集董司诣会馆整理,议立条规,借以约束”。[21]
    综上所述,兴建会馆的具体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基于上述某一个或某几个目的而建立会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工商业服务的。提供聚会场所以团结同乡,其目的是要以同乡的集体力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兴建祠庙,祀奉神祇,意在“以事神而洽人”,借助共同崇拜的偶像来维系和增进同乡的感情,并祈望获得神佑,取得生意上的成功。“然而钱贝喧阗,市廛之经营,不无参差,而奸宄侵渔之术,或乘间而抵隙。此非权量于广众稠集之候,运输于物我两忘之情,相以道,相尚以谊,不可也。会馆之设,义亦大矣哉。”[22]团结同乡的目的,正是出于在经营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至于兴办义举,提供居住和贮货场所以及商议经营事谊,更是直接为工商业者服务的。归根结蒂,苏州会馆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工商业经营的客观需要。以时人的话说,就是“惟思泉贝之流通,每与人情之萃涣相表里,人情聚则财亦聚,此不易之理也。”[23]
    明清苏州会馆的兴盛,首先是和苏州发达的工商业密不可分的。明清时期,苏州专业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苏州城的手工行业就有丝织业、丝经业、刺绣业、织布业、染布业、踹布业、金线业、张金业、金银丝抽拔业、包金业、冶金业、钢锯业、锡器业、铜器业、翻砂业、打铁业、剪刀业、白铁业、化铜业、造纸业、印刷业、染纸业、蜡笺业、刻字业、成衣业、硝皮业、寿衣业、牛皮业、缏绳业、制帽业、弹花业、绒业、戏衣业、贡带业、制鞋业、蜡烛业、水木作业、漆作业、石作业、红木巧木业、红木梳妆业、织席业、眼镜业、玉器业、竹筷业、扇面叶、扇骨业、制枕业、制香业、盆桶业、制茶业、香粉业、裱画业、烟器业、烟袋业、冥器业、制药业、钟表业等60余个。[24]一大批手工业市镇也脱颖而出,如盛泽的丝织业、娄塘的棉织业、浒墅的织席业、唯亭的染色业、梅李的藤器业、木渎的刺绣业、庉村的冶铁业、横金的酿酒业、新郭的榨油业、陆墓的制砖业等都名称一时。苏州手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手工业产品名冠天下,形成了“四方重吴服”、“四方贵吴器”[25]的风气。
    在苏州手工业繁荣的同时,苏州商业也迅猛发展,促进了苏州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明末时人曹自守曾描述到:“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闾阛之间,望如绣绵。”[26]苏州地理位置优越,它“地形四达,水陆交通,浮江达淮,倚湖控海,”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因此“转输供亿,天下资其功力。”[27]全国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互易有无,再由各地商人转输、分流到周边地区。康熙时,福建人蔡世远称:“数十年来,大都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28]枫桥已成为江南米的转输中心。因此洞庭东、西山在枫桥从事转运业的米商,就曾于康熙年间设立了洞庭会馆。此外,苏州还成为其它大宗货物的主要集散地。纳兰常安说:“凡自四远贩运至者,抵杭停泊,必卸而运苏,开封出售,转发于杭,即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绮,于苏大备。”[29]尽管杭州饶蚕桑之利,但丝绸的集散地,却在苏州而不在杭州。也正因如此,杭州绸商才在乾隆二十三年设钱江会馆于苏州,贩运大批绸缎来苏经营批发业务。明末清初,国内棉布贸易的中心也由松江转移到苏州。顺治初,松江的布店就声称:“布店在松,发卖在苏。”[30]雍正八年,浙江总督李卫奏称:“苏郡五方杂处,百货聚汇,为商贾通贩要津,其中各省青蓝布匹,俱在此地兑买。”[31]乾隆年间的新安会馆,就是主要由徽州布商所建的。除大宗货物外,苏州其它商品也极为丰富。清代前期,苏州已成为闻名天下的“四聚”之一,[32]所谓“市廛鳞列,商品麕集,集中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产之货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33]苏州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贸易,苏州会馆的兴盛,正是苏州商业繁荣的写照。
    总之,从明代后期起,苏州已成为东南乃至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正因苏州“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所得,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34]
    其次,苏州会馆的兴盛,是以苏州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为基础的。明清时期,苏州“四方商人辐辏其地,而蜀舻越舵,昼夜上下于门”,[35]“开张字号行铺者,率皆四方旅寓之人。”[36]可见苏州外地行商坐贾的人数之多。吴中才子唐寅诗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各地商人在苏州从事贸易的繁忙情景。会馆的建立,只有当在苏经营的同乡达到一定数量,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明代归有光《震川文集》形容在苏州经营的安徽人,“贩脂、盐、茶、木材……,居于吴者数十年累巨万。”入清以后,安徽宁国商人鉴于“乡人既多,不可无公馆以为汇集之所,”[37]因此建立了宛陵会馆。此外,安徽人还先后建立了大兴会馆、徽郡会馆、新安会馆、宣州会馆等工商会馆。由于会馆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其修建费用也相当可观,故同乡人数如达不到一定数量,就难以筹措这笔巨大的开支。康熙五十七年修建汀州会馆时,共筹集白银3万多两,如果不是当时汀州在苏经营者“不下数千百人”,[38]会馆的修建是难以想象的。就一般而论,在苏州从事工商业经营人数较少的地区,往往没有会馆,即便有会馆,也往往是以一省或几省为单位建立的,如关东会馆、陕甘会馆等;经营人数众多的地区,其会馆数量也较多,并且往往以一府、一县为单位,建立会馆。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由于航海交通便利,浙江、安徽因为路途最近,而这几省的经商风气又普遍浓厚,故在苏州从事经营的人数非常多,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反映在所建立的会馆数量上也是如此。在苏州的工商会馆中,广东省有9个,其中府、县馆有6个;福建有8个,全部为府、县馆;浙江有11个,其中府、县馆有9个;安徽有5个,全部为府、县馆。会馆的设立与同乡人数之间的关系,从福建诸会馆的兴起中反映得最为清楚。明代时,福建仅有一个会馆性质的天妃宫,作为福建商人祭祀的场所,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后,福建商人纷纷浮海而来,在苏州经营的商人数量急剧增加。“阊门南濠一带,客商辐辏,大半福建人民,几及万有余人。”[39]康熙三十六年,福州仕商率先扩建天妃宫,使之成为本府的三山会馆。随后各府也纷纷自行分建会馆,到雍正十一年止,又建立了漳州、泉州、邵武、汀州、兴安、延建等6个会馆。明清时期,苏州“闽商洋贾、燕齐楚秦晋货之所聚,则杂处阛者,半行旅也。”[40]由于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因此兴起了众多的会馆以为汇聚之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