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苏德条约时,现在我国史学界也有分歧。过去,我们通常是基本肯定,重复苏联的论调,即这个条约为苏联争取了时间,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云云。实际上,正如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专家利德尔·哈特所指出的,这是个“目光短浅得要命”的条约。(16)而在苏联官方,当时却大肆宣扬这个条约的意义。1939年8月31日,莫洛托夫在要求政府批准苏德条约的报告中,高度评价这个条约的国际重要性:“1939年8月23日,……必须看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苏德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而且还不单单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条约的意义主要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欧洲的两个最大国家已同意结束它们之间的敌对,消除战争的威胁,并相互和平共处。也正是这项公约,在欧洲的战场缩小了,而且它即使还不能证明欧洲有可能完全避免战争,这种敌对行动的范围现在也将受到限制。……依靠这项公约,苏联就不必再被迫让自己卷入战争,不管是站在英国一边反对德国,还是站在德国一边反对英国。”(17)“此条约定能予我们以新的可能性,以增加我们的实力,进一步巩固我们的阵地,进一步增加苏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故此条约“对全世界的和平实有贡献”。(18) 但笔者觉得敌人的评价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在德国,希特勒欣喜若狂,他相信在这一凌厉打击之下,英法政府必将倒台。他打电报给毫不知情的伙伴墨索里尼,告诉他条约的缔结是苏联对德政策改变的结果,以后“在发生任何冲突时俄国将采取最善意的态度是完全靠得住的。……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看作是轴心国家所能得到的最大收获。”(19) 当然,更重要的是无情的历史事实:1939年8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一致通过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天,德国便肆无忌惮地大举进攻波兰--当然苏联早已知道--欧洲的大战爆发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交给了希特勒,使欧洲面临战争的危险;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则把更大的一个国家波兰交给了德国法西斯,使欧洲的全面战争成为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苏德条约确实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二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成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最大牺牲者。当德国人把下一个侵略的矛头指向波兰时,英国人逐渐觉悟了,虽然这种觉悟迟了一些,但他们终于下决心不再退让了。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西方的绥靖政策就此基本结束。而苏联却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公开地执行绥靖政策。此后,苏联不仅在舆论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都公然站到了法西斯一边。纵容、支持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由于苏联陷入战争的行列较晚,所以它执行的绥靖政策影响比英法还要深远,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德国和英法之间的战局。 1939年9月28日,苏德两国军队在波兰会师之后,又在莫斯科签订了《德苏友好和边界条约》,并附有一项新的秘密议定书,其中明文规定:“双方在自己的领土上不得允许波兰对另一方领土进行任何活动。双方在自己的领土上将肃清上述活动的萌芽,并互相通报为此而采取的适当措施。”(20) 根据这个条约,苏联完全停止了反法西斯宣传。不仅如此,苏联领导人从此以后几乎公开地为希特勒的所有行为辩护,似乎德国成了受英法侵略的国家,而英法则成了战争贩子。1939年秋,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非常会议的报告中说:“众所周知,近几个月,象‘侵略’、‘侵略者’这样一些概念有了新的具体内容,改变了含义……现在,如果谈论欧洲大国的话,德国正处于渴望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国家的地位,而昨天还在鼓吹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则主张继续战争,反对缔结和约。大家看到,双方的地位变了”。“对于希特勒主义的思想体系,也象对待任何思想体系一样,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这是政治观点的问题。然而任何人都懂得,思想体系是不能用武力消灭的,是不能靠武力结束的。因此,打着为‘民主’而斗争的幌子去进行‘消灭希特勒主义’的战争,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犯罪。”(21)如此无原则地混淆视听,不负责任地在本国人民面前为德国法西斯开脱罪责,恐怕连张伯伦、达拉第之流也自叹弗如,望尘莫及。 苏联领导人不仅在国内停止了反法西斯宣传,而且还违背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向各国共产党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停止反法西斯斗争。指示中声称,主要的侵略势力是英法帝国主义,因而共产主义宣传的锋芒也应主要指向他们。莫斯科的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使各国共产党惴惴不安。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已取得很大成绩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一时陷入瘫痪状态,巴尔干半岛上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人也都茫然失措。西方最强大的法共和英共,更是困惑不解,因为他们的国家竟被苏联把持的共产国际宣布为“侵略者”,致使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特别是处于前线的法国,不少共产党员理所当然地认为,苏德两国的互不侵犯条约就是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互不侵犯条约,因而法共采取了反战立场,大大激化了国内政治形势,削弱了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力量,法共本身也遭到很大损失,这一切都帮了希特勒的大忙。直到德国侵苏以后,法共才真正开展很活跃的抗德斗争。比较接近共产党的欧洲左翼社会党人也对苏德“友好”十分愤慨,他们在自己的报纸上直言不讳地抨击苏联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当了逃兵,莫斯科破坏了正在为反法西斯而战的无产阶级的团结。(22) 193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六十寿辰,当天他接到了纳粹头子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的贺电。斯大林回电说:“德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一切理由要保持下去并得到加强。”(23)这无疑是鼓励希特勒放心大胆地去进攻西方。1940年春,德国接连侵占了丹麦、挪威,又破坏了荷兰、比利时的中立,横扫法国。苏联没有表示任何谴责,更没有采取任何牵制行动。相反,莫洛托夫多次向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表示他对德国一连串行动的谅解并致以良好的祝愿。(24)斯大林则在1940年11月30日的《真理报》上撰文说:“不是德国进攻法国和英国,而是法国和英国进攻德国,因此它们对目前的战争负有责任。”(25)在法国--这个曾想联苏抗德的国家败亡之后,苏联报纸再次强调了苏德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意义,说它有助于“在德国东方建立一个安定的后方”。而且,更为荒唐的是,《真理报》为了证实这个论点,竟援引法西斯的报纸《幕尼黑新闻》的话:“自从签订这一条约后,德国为自己建立了自由的后方。这一次吸取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时在几个战场上作战的教训。假如德国苏联没有达成协议的话,那么德国在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北部的胜利进军便要困难得多……由于有了这个条约,德国在西方的进攻就顺利多了。”(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