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末到1941年初,德国通过软硬兼施的伎俩,把军队开进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对此苏联未表示什么异议。1941年4月,为了完善进攻苏联的前沿阵地,德军又大举进犯南斯拉夫。已在同一天与南斯拉夫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没有提出一句警告,再次默许了法西斯对朋友的无理举动。德国对南宣战的消息只登在4月7日《真理报》的最后一版上,对德军狂轰滥炸贝尔格莱德的消息竟只字未提。此后的事实表明,这场德南冲突只不过使德国的攻苏计划推迟了几个星期而已。苏联为了不得罪希特勒,拱手把东南欧让给了甚嚣尘上的德国。不仅如此,为了投合希特勒的好恶,苏联还驱逐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挪威、比利时、希腊、土耳其等国驻苏大使和代表团,而把鲍戈莫洛夫派往法国投降政府任苏联大使。在德国的怂恿下,苏联还曾对英国实行的针对纳粹的海上封锁提出过抗议。为了不“失礼”于希特勒,苏联极尽配合德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之能事。 在绥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苏联领导人几乎同希特勒“友好”到携手并肩的地步。1940年11月,斯大林就英国战败后如何划分势力范围问题与希特勒对话。斯大林同意在让苏联获得一些利益的条件下参加轴心国,并且发表了公报:“双方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从而在德苏两国都感兴趣的所有问题上取得了相互谅解。”(27)后来谈判未能继续下去,但不是斯大林主动中断的,因为希特勒干脆不再答复关于这一问题的苏方函件了。希特勒只不过是诱使苏联不去注意德方准备进攻苏联的情况,而苏联领导人为了眼前利益,连有毒的药饵也愿吞下了。 苏联不仅在道义上支持希特勒,而且在物质上给了德国法西斯很大援助,甚至是在牺牲本国人民利益的前提之下。1940年2月,苏德举行经济谈判,当时希特勒还留在幕后,而斯大林直接参与了谈判,他强调这不仅是“通常的商务条约,而且还是互相援助的问题。”莫洛托夫也谈到过“这次经济协议所具有的政治含义”。(28)2月3日,当谈判似乎要陷于停顿的时候,里宾特洛甫提醒斯大林,“正是由于德国打败了波兰,苏联政府才得以实现它对前波兰领土怀有的野心。”斯大林心领神会,答应了德方提出的条件,于11日签订了条约。苏联同意供应的货物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数额,除了谷物、石油和棉花,还加上了原来一直不愿给的德国急需的铁矿石,以及铜、镍、锡、钼、钨、钴等有色金属。最后,苏联还答应把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费减少一半,并愿为德国向其他国家购买货物。德国的谈判代表也认为,“苏联保证供给德国的东西比仅从经济观点出发而应供给的要多得多,而且它将在牺牲自己供应的情况下来这样做”。(29) 在英法正苦于应付德国突然入侵的战争期间,德国人要求使用苏联的干船坞设施,苏联在得到报偿的条件下答应了。后来苏联又向德国交付了100万吨粮食、90万吨石油(其中10万吨为飞机燃料)、大量的木材和锰,这些物资都是经由大西伯利亚铁路运输,苏方自己也声称这种做法是十分破格的。这时,德国正在执行“海狮计划”轰炸伦敦,毫无疑问,苏联的原料为德国的侵略提供了动力。 1941年新年伊始,苏联又在自己的首都与德国签订了扩大两国贸易的经济协定。莫洛托夫和舒伦堡在1940年2月已达成的经济合作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德国表示愿意放弃对立陶宛部分领土的权利要求,则苏方则同意以有色金属和黄金来赔偿德国的损失,折合750万美金。(30)苏联忠实不渝地遵守协定,甚至把许多产品提前交付给对方。在德国对苏开战前具有决定意义的几个星期里,纳粹方面几乎完全中断了执行贸易协定,德国船只甚至不等卸完货就驶离苏联港口。到6月21日,停泊在里加港的二十多艘德国船只有不少还没有把货装满便匆匆起锚。里加港务局长感到情况异常,扣留了德国船只并将情况上报给中央。但斯大林指示立即撤销德国船只不许出海的禁令。与此同时,苏联的货船仍络绎不绝地前往德国港口卸货,到6月22日,这些船只就作为战利品被俘获了。不仅一般的货物,直到对苏开战前的最后一天为止,德国特别急需的远东橡胶还是由苏联的特别快车运来的。为了不让纳粹找到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借口,苏联领导人费尽心机,隐忍以行,给了德国人别人从来没有给过的好处。 当然,苏联领导人也明白,自己与德国的合作只不过是相互利用,暂时委屈一下自己,以求获得最大利益。如果说,以前西方国家执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祸水东引”--我们不应否认,英法在避战求和、力图自保、不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同时有反苏的企图。那么,不容讳言,苏联执行绥靖政策的目的就是“祸水西引”,不惜一切代价满足纳粹德国的非份要求,暂时避开战火烧身,静观英法与德国厮杀,并希望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很久,打得难解难分、两败俱伤,则苏联就可从中渔利。苏德条约签订后,莫洛托夫曾得意忘形地说:“如果这些先生们竟会有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打仗的爱好,那么就让他们彼此对打,而不要拉苏联参加吧。我们要在一旁观战,看看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打手。”(31)惠勒--本尼特也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苏联“准备走英法在幕尼黑走过的那条老路--牺牲小国来换取和平以及作好准备的时间,并把纳粹侵略的威胁暂时从自己身上引开到别处去。如果必要,它就准备让西方国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自己从姑息主义中取得比它们过去曾获得的更加可观的好处。”(32)确实如此。不过苏联人也很清楚,如果德国打胜了,总有一天,它有可能回过头来再进犯苏联,但他们预料那时德国已不再会强大得十分可怕,而苏联则可以利用同德国友好的间隙做好战备,严阵以待。正是出于这样的一厢情愿的考虑,苏联在波兰人岌岌可危的时候落井下石,与德国法西斯一道瓜分了波兰。在德国的战车在西欧纵横驰骋之际,苏联并没有静坐不动,而是趁火打劫,在英国和德国都无暇东顾的时刻,在德国的背后南抢北夺,到处侵略扩张,采取了与希特勒同样的方式,兼并了波罗的海三个小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把罗马尼亚的北布科韦纳强行划入自己的版图。1940年11月,又对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在未得到满意的答复后,竟不宣而战,大举进攻芬兰。这样,经过强取豪夺,苏联终于在西部国界之处建立了一条所谓的“东方战线”,以防止德国法西斯将来可能的进犯。如前所述,他们原以为英法和德国之间会长期相持下去,因而苏联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作好战备,德国也断然不会在近年内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并且,经过战争的消耗,德国也不再会是个强大的敌人。但苏联领导人没有想到,绥靖政策的执行者英国和法国不堪一击,溃败得那么迅速。而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呢?同是绥靖政策的执行者,如今法国灭亡了,英国也只有招架之力,下一个倒毒的命运该落到谁的头上了呢?斯大林不言而喻。他利用把英法推入火坑而自救的做法并没有给苏联带来多长时间的安宁,苏联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更何况,由于自欺欺人的行为,苏联举国上下还都沉浸在和平的幻想之中,苏联的军事神经还处于麻痹状态。所以,这时的斯大林反而为他一贯痛责为“侵略者”的英法担忧起来,实际上,同病相怜,他是在担忧苏联自己的命运。当他听到巴黎陷落的消息之后,陷入了极度的惶恐之中,被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困扰着。(33)至此,他本该悬崖勒马了。 但由于绥靖的惯性,斯大林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到1941年6月初,德国的动员和作战部署已准备就绪。关于希特勒准备进攻的情报曾通过各种渠道--边防军、外交使节、间谍、国外友人等,源源不断地送达苏联最高国家机关,如共产国际派出的佐尔格在1941年5-6月间向苏联报告了法西斯德国的阴谋,包括敌军的数量、入侵时间、主攻方向等。可是斯大林却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情报存入档案,不予理睬。6月14日,德国大本营举行了进攻苏联前的最后一次会议,而苏联的各主要报刊却都登载了这样的消息:“据苏联所知,德国也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款。因此,苏联各军区认为,关于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34)战争已迫在眉睫了,边境紧张和情况异常的消息不断传来,斯大林却不以为然,驳斥为“庸人自忧”。(35)作为从绥靖迷梦中清醒过来的国家和旁观者,英国和美国也通过外交途径将德国正要侵犯苏联的消息转告给他们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还在1941年初,罗斯福就将美国获得的准确情报,包括“巴巴罗萨”计划的全部细节通知了苏联驻美大使。丘吉尔也在1941年4月19日警告苏联说,德军正在波兰大量集结,而斯大林认为这是夸大其辞,甚至是无端捏造,以便在苏德之间制造不和。(36)这种执迷不悟的情形,连英国人都觉得不可理解。丘吉尔回忆说:“我向斯大林发出危险的警告,然而斯大林还下命令说,为了不致引起军事行动,不要相信这种情报。”(37)可见斯大林的绥靖决心够坚定的了。战前几个星期,参与秘密反对希特勒的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怀着矛盾的心情警告苏联政府,德国正准备进攻苏联。但是斯大林怎么也不相信,他反而认为这不过是希特勒的一种讹诈手段,以此想要苏联作出新的让步。(38)6月7日,舒伦堡由此得出结论:“所有观察都表明,包办俄国外交政策的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竭尽全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3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