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与绥靖政策(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孙红旗 参加讨论

伪“满洲国”成立后,苏联事实上承认了这个日本人一手操纵的傀儡政权,并与之建立了领事级关系。1933年夏,由于中东铁路不断受到日军的骚扰,同时为了避免因此和日本发生纠纷,苏联主动提出把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日本则坚持出售的对象应是伪“满洲国”。随后,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于1935年3月以1亿4千万日元的低价把中东铁路卖给了伪满。中东铁路的出卖大大方便了日本的军事行动,而中国人民却为此遭到了更大的损失。当时中国报刊即指出:日苏交易达成之时,便是日本大举侵华之日。(52)
    苏联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日军不仅在中国境内得以横冲直撞,同时也越发认为苏联软弱可欺,结果导致后来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此后,日本便全力南下中国大陆和太平洋。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对中日之间的战局极为关注。为了让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后腿,阻止其北进,苏联加强了对华援助。在1938至1940年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供了四亿五千万美元贷款。苏联还派出军事顾问团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协助作战,并通过新疆建立了一条对华物资补给线,把大量的军火运到中国。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很大支持。但这一切都是在秘密状态下和日本势力不能达到的地方进行的。苏联的一贯政策就是尽可能避免把自己推到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无论是对西方的德国还是对东方的日本。在公开和正面的场合,即在东北中苏边境,苏联一直小心谨慎,不敢大义懔然地支持中国抗日联军,以免把苏联拖入战争。1938年1月,抗联第三军长赵尚志等人受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的派遗,从萝北过界入苏,意图与对方商谈援助问题,结果被扣留并遭禁闭。其后此类事件一再发生,只缘苏联不敢光明正大地帮助中国军民抗日。
    日本为了尽快吞并中国,苏联也为了彻底避免东方的麻烦,双方开始谈判签订中立条约。从1940年7月开始,经过多次激烈的讨价还价,直到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双方承担义务,维护彼此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强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严守中立。同时,双方还发表了声明:“苏联政府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53)条约签订后,斯大林屈尊亲自到火车站吻别了日本外相松冈,然后在陪同送行的人群中找到纳粹德国驻莫斯科助理武官汉斯·克雷布斯上校,握住他的手说:“:我们将会成为朋友的。”(54)这样,苏联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伪满,并且又一次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作交易,来换取自己侧翼的和平,躲开日本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纵容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陆为所欲为。
    《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对日绥靖的顶峰,如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战况一样,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战况。条约签订之时,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为了遵守条约,苏联连秘密援华也有所减少,并逐渐趋于停滞,而美英则成为中国的主要援助国。在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只有苏联迟迟没有对日宣战。1943年11月,大战形势已朝着不利于法西斯轴心国的方向发展,为了商讨远东问题,罗斯福拟定与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会晤,并邀请莫洛托夫代表斯大林参加,斯大林却以苏联与日本并未处于战争状态为由加以拒绝。直到德黑兰会议上,苏联才对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表示同意。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中苏联虽同意参加对日作战,但却是有条件的,是以损害中国的权益为特征的,而且时间是在德国投降之后三个月。7月26日,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也没有苏联的签名。最后直到8月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日本败局已定时,苏联才剩勇追穷寇,与日本正式作战二十余天。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苏联的绥靖政策完全中止了。
    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苏联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为了躲开日本的侵略锋芒,拿中国的权益作交易,纵容日本法西斯南下。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又和日本法西斯签订了中立条约,更使日本法西斯得以全力扩展“大东亚共荣圈”。在欧洲,苏联的做法也和西方国家毫无二致,继英法之后,公然走上了绥靖法西斯之路,而且比西方国家走得更远,其危害性也更大。成千上万的欧洲人民,包括苏联人民惨死在法西斯的屠刀之下,不能说斯大林的绥靖政策与此没有一点关系。为此,苏联也付出了比任何国家都惨重的代价。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对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威胁,每个国家和民族,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大国,都有责任和义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采取一致的措施联合对敌,解除迫在眉睫的危险,而不能因为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就袖手旁观,姑息养奸,甚至为虎作伥,与强盗站在一起。在核时代的,正迈向多极化的今天,更应如此。
    注释:
    ①《辞海(世界史·考古学)》,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②特鲁哈诺夫斯基:《英国对外政策》,莫斯科1962年版,第356页。
    ③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1页。
    ④苏联外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文件和资料,莫斯科1971年版,第263页。
    ⑤A·M·涅克连奇:《反对伪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文章汇集),莫斯科1964年版,第117页。
    ⑥《斯大林文选(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0页。
    ⑦《简明现代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