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郑板桥与江南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 吴建华 参加讨论

清代著名文学艺术家、思想家、“扬州八怪”主将郑燮(1693-1765),号板桥。学术界对于他的文学、书画艺术、思想成就研究颇多,而对他与江南的交往,尤其是他与苏州的关系,还注意不够。随着江南学研究的展开,探讨板桥与江南的关系,他对江南特性的把握,既能填补板桥研究的不足,又能丰富江南学的研究①。
    一、郑板桥本是苏州人,骨子里重视源于江南的祖宗情
    郑板桥祖籍江西,但先世已经久居苏州,明初洪武年间有先祖定居扬州兴化县(今江苏泰州市兴化市)城内汪头②。兴化有三支郑氏,一支为“铁郑”,一支为“糖郑”,一支为“板桥郑”。郑燮出生在兴化城东门外古板桥,属于“板桥郑”。因为县城东门外有一座木板桥,“板桥郑”应该因此而得名。而郑燮的自号“板桥”,或者“板桥道人”,就是因为他喜欢这顶木板桥而得名。
    板桥的曾祖父新万,字长卿,庠生。祖父湜,字清之,曾任儒官。父亲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③,成为板桥的启蒙老师。叔父之标,字省庵,生一子郑墨,字五桥,以后成为庠生。应该说,板桥生于迁居兴化后的郑姓三代儒生的书香门第,但是家境窘迫。
    “板桥郑”姓一支从明初起,后代人口繁殖很快,形成一个很大的宗族。到清代,板桥在范县做知县赠送俸金回家的时候,他嘱咐惟一的弟弟即堂弟郑墨:自己一支“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以相连续,此后便好来往”,“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麒麟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
    因为板桥深受家族的恩惠,内心深处埋藏着回报之心,所以在中进士居官后,不忘族人,认为“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得风水力,成进士,作宦数年无恙。是众人之富贵福泽,我一人夺之也,于心安乎不安乎!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
    尽管风水之力究底有无,还成悬念,板桥这时宁信其有,但他是板桥郑族的进士人才,还是很难得的。从板桥的感人肺腑之言中推断,他的族中科举秀才应该不少,进士则是在他之前很少甚至还没有的。而板桥郑氏的族人已经很多,虽有一些公共事业,如族中义冢,予以救济族中孤寡贫穷,大多数人却流于农夫一类下层,生活艰难。因此板桥要急行散金救济,要堂弟“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④。由己而族而宗而亲而友而乡,只要板桥能做得到的,他都散金救助,可见,板桥的出发点还在家族,忘不了同从江南苏州迁往苏北兴化的荥阳郑姓同族。
    乾隆十年(1745年),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他的从祖扬州福国和尚曾去相访,临别,板桥做诗二首赠行,讲到“支持祖德留清白,冷落乡园愧弟昆”⑤,说明板桥还是重视家族名望,与族人保持往来,并想尽量给予照应的。
    板桥经常自署“荥阳郑”,以示不忘郑氏郡望,如在《沁园春·恨》里说:“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⑥ 《游焦山》诗里自叹:“老去依然一秀才,荥阳家世旧安排。”⑦ 板桥的印鉴存有“荥阳郑生”。
    板桥敬称南宋从福建连江县透堡乡隐居苏州城内、元代以遗民气节著称的诗人画家郑思肖(1241-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为“吾家所南先生”,尊称画“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其兰竹成为板桥“平生爱”慕崇摹之物,实际上崇尚的是所南翁兰竹般的品行气概。板桥还刻了印鉴,自诩“所南翁后”。⑧
    此外,板桥自诩是郑氏先世、擅长词曲的元和公公之后。板桥创作了后世家喻户晓的《道情十首》,在其首序中自豪地说:“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唱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尾声称:“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据板桥讲,“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⑨。这经过深思熟虑公诸于世的作品,豁达自然,道味很浓重,他却要两次借重元和公公的口气,显示板桥不仅很敬重他先世的郑氏人才,而且以此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似乎可以在姓氏相同、血缘相通的一线传承中找到灵气与思想相通的证据。
    在板桥的画画作品和题跋里,他不时流露出对家族根性的留恋和依赖之情。如“《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⑩。这些都说明板桥是个注重家族传承世系、讲求姓氏文化的人。他的父亲只有兄弟两人,各有一子。板桥对比自己小25岁的堂弟郑墨视同嫡亲手足,尤其他在32岁、晚年57岁先后经历两子夭折之痛后,深感后嗣虚凉,惶恐不安,愈加把家族延传的重任托付给郑墨。郑墨将儿子郑田过继给板桥,和板桥两房共一子,自己有孙郑銮,曾孙郑鋐,也使板桥有孙郑镕、曾孙郑国璋,终于不负重托,让板桥一支的郑家子孙绵延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