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郑板桥的江南和苏州意识 (一)郑板桥到过江南,有着江南和苏州的感受 从现存的文字来看,板桥似乎没有直接游过苏州。因为按照他的性格,到了苏州,板桥一定会写下文字,留下书画的。除去板桥几次到过南京、两次读书交往镇江,板桥还游历过江南核心之地的太湖地区。他至少曾经三次游杭州,一次游湖州,顺便游绍兴。 雍正十年(1732)秋天,40岁的板桥在南京参加乡试后,顺带游览南京名胜,并且南行,游杭州西湖,观潮于钱塘江上,在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写了《韬光》《观潮行》《弄潮曲》诗,气势磅礴,雄姿英发。他作词《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则是游览吴越山水,苦读汉子,一片情系。有家书《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更一吐世道沧桑、人事纷更的感受,初露他的社会平等观和豁达观。 在板桥43岁考中进士之前的八、九月,他应聘杭州,任浙江乡试外帘官,结束后,在十月游览杭州。 乾隆十九年(1754),板桥62岁,即他山东罢归后的次年,从春天到五月,他重游杭州,是直接访问前范县杨典史去的,其中不排斥故地重游,陶醉江南山水美景,忘却在山东的不快,具有排遣之意。板桥“一到杭州即访杨四衙”(43)。杨是他的至交下属,板桥曾经“画盆兰送范县杨典史谢病归杭州。题曰:兰花不合到山东,谁识幽芳动远空?画个盆儿载回去,栽他南北两高峰”(44)。诗中早就比较了江南与山东的差异,表明板桥向往江南风情的心迹。到杭州后,板桥又为杨典史的子孙补画盆兰一幅。还寻访苏小小墓,提出独到的看法(45)。可见板桥对江南的人事风物一直怀着浓烈的兴味。 当板桥顺道谒见杭州知府吴作则之后,他却以书画文名受到隆遇,随即结识湖州知府李堂,又应乌程知县孙扩图盛情邀请,花近一月,畅游了湖州这块毗邻苏州地区。以后又过钱塘,游绍兴。 在致郑墨家书中,板桥欣喜地露出在江南的满足之情: “初到杭州,吴太守甚喜,请酒一次,请游湖一次,送下程一次,送绸缎礼物一次,送银四十两。郑分司与认族谊,因令兄八哥十哥在扬州原有一拜,甚亲厚,请七八次,游湖两次,送银十六两。但盘费不少,故无多带回也。掖县教谕孙,升任乌程知县,与我旧不相合。杭州太守为之和解,前憾尽释。而湖州太守李公讳堂者,壬戌进士,久知我名,硬夺杭守字画。孙乌程是其下属,欲逢迎之,强拉入湖州作一月游。其供给甚盛,姑且游诸名山以自适。第一是过钱塘江,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是平生快举。而吼山尤妙,待归来一一言之。华灿且留住数日,我于端午后必回。”(46) 在杭州、湖州、绍兴一路的旅途上,板桥难抑诗情,妙笔留下不少诗章。 板桥这前后三次的太湖地区江南游,一路上肯定是要路过苏州的。他对苏州印象深厚,大约与此间行旅不会没有些关系。特别是前两次,发生于板桥出仕山东之前,对于他在山东行政,树立江南苏州的榜样,影响巨大。在范县、潍县任内,郑知县板桥没有列举他到过的天堂杭州情况如何,却老是拿出苏州的情况,或者是拿苏州作为江南的典范,来比较山东地方的情况。这只能说明板桥的心中总是烙着苏州的影子。 不过,板桥一生到过杭州、湖州、绍兴,路经苏州,可能有某些原因,总没有合适的机会访问苏州,实地感受苏州,不免是个遗憾。所以,板桥笔下的苏州印象,应该多少来源于他的苏州家世里延续下来的说法,以及与江南人的交往,阅读文献,公文报道,甚至道听途说,加上丰富的想像认知。 领受了济宁人、乌程知县孙扩图的盛情款待,消释了政务上的误会,板桥理当题诗感谢。他不仅沉醉于青山绿水,风景清佳,而且为太湖的瑰丽浩渺所慑服。 “吴兴山水几家诗,最好官闲弄笔时。寄取东坡与耘老,吾曹宾主略如斯。”“六千三万太湖波,七十二峰高峨峨。”(47) 板桥从吴兴(即湖州)看到了苏州,苏州濒临太湖,太湖与杭州西湖比来,气势雄伟,深深打动了板桥! “撇杭越,入姑苏。吞震泽,藐西湖。钱塘之潮十里阔,荡以太湖波浪浑如无。” 对于友人的壮游,苏州成为板桥难以忘怀的一程,希望来日能补上:“君之小游略如此,壮游他日吾从尔。”(48) 在板桥的《题程羽宸黄山诗卷》长诗中,他以比较手法,提到江浙苏杭的陆水交通工具、苏州的特殊之物:“陆骑姑熟驴,波泛浙江浆”(49),显示板桥熟谙苏州景观。 板桥的老友、山东胶州人高凤翰不愧与他心心相连。乾隆五年(1740),高凤翰在苏州,春日同卢见曾同到邓尉探梅,秋日为苏州万年桥书写940字,行将北还时,特赋《三君咏》,三君指金农、郑燮、马曰璐(50)。他毕竟是在苏州生情,和板桥等三人在精神上共享吴中美景的。高凤翰真是板桥的知音。 板桥,一个迁居扬州兴化的江南苏州人,自然有着江南苏州的天然意识,而且渗透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苏州是郑板桥眼中的江南龙头,衡量区域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总体看,板桥对苏州的认知形象是良好的:苏州成为清代国家社会文化繁华的地区。他用对苏州零碎的印象、感念,编织起一幅人间“天堂”的图景。 富裕的苏州是板桥在治理行政过程中的样板。乾隆十一年(1746),板桥从鲁西黄河北岸的穷小范县知县调任渤海之滨的潍县。这是全然不同的地区:潍县拥有鱼盐之利,商业发达,经济富庶。板桥毫不含糊,称它为“小苏州”。他把苏州作为富裕的江南的模式,用这种尺寸往上衡量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从潍县身上看到了苏州的繁华影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