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郑板桥与徽州的关系可以作为他与江南关系的观照,参见吴建华《郑板桥与徽州考述》,《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迁居的原因不详。《郑板桥集·板桥自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没提到。秦岭云《扬州八家丛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称:“在明代初年,他的前辈做官流落到了苏北”,也不知有无依据。苏北很多姓氏确实是明初迁自苏州的,至今子孙声称老家在苏州的有不少人,家谱中也是这样写的。他们因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迁徙苏州豪强政策的影响,被强行迁往苏北。苏州阊门于是成为人口迁移史上的一个中转地,子孙世代记忆的老家圣地,就像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江西瓦砾坝一样。如果板桥郑姓的确不是因做官迁居的话,很可能是作为苏州或江南的豪强地主被强迁苏北的。 ③ 《郑板桥集·板桥自叙》,第176页。 ④ 上引均见《郑板桥集·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8-9页。 ⑤ 《郑板桥集·扬州福国和尚至范赋二诗赠行》,第199页。原载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又有《破衲·为从祖福国上人作》诗,见《郑板桥集·诗钞》,第74页。 ⑥ 《郑板桥集·沁园春·恨》,第129页。 ⑦ 《郑板桥集·游焦山》,第71页。 ⑧ 《郑板桥集·题画兰》,第221、223、225页;印鉴见《扬州八家丛话》,第94-95页。郑思肖著有《心史》等作品,生平事迹考证详见陈福康《井中奇书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⑨ 《郑板桥集·道情十首》,第150-151页。 ⑩ 《郑板桥集·题画》,第213、223、223页。 (11) 《郑板桥集·扬州竹枝词序》,第173页。 (12) 《郑板桥集·秋夜怀友》,第43页。 (13) 《郑板桥集·花品序》,第172页。 (14) 《郑板桥集·题画兰》,第226页。 (15) 《郑板桥集·送都转运卢公》,第58页。 (16) 《郑板桥集·满江红·思家》,第139页。 (17) 《郑板桥集·书赠织文世兄》,第184页。 (18) 《郑板桥集·赠潘桐冈》,第47页。 (19) 周振鹤:《释江南》,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147页。我们也同意江南的概念有个从大变小的演变过程,不仅有自然、行政、经济、文化的含义,而且应当具有心理的价值; 参见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0) 易君左:《扬州的风景(上)》,原载《闲话扬州》,收入韦明铧编《绿杨梦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21) 《郑板桥集·闲居》,第32页。 (22) 《郑板桥集·赠图牧山》,第58页。 (23) 《郑板桥集·送陈坤秀才入都》,第78页。 (24) 《郑板桥集·送职方员外孙丈归田》,第37页。 (25) 《郑板桥集·赠巨潭上人三首》,第4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