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在潍县期间,日经观察,常有所思所感,形之于笔,留下了内容丰富、文采飞扬的《潍县竹枝词四十首》(51),值得好好分析。 “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潍县交通便捷,百货汇聚,商家店铺林立,夜市商业发达,体现了城市的繁华景象。这是潍县经济社会的最大特征,也是板桥新来乍到就敏锐观察到的地方。于是,当地人口讲求消费生活在所难免。日常生活中,一掷千金,花天酒地,游玩逗乐,就是豪家习以为常的了: “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美人家处绿杨桥,树里春风酒旆招。一自香销怨南国,杏花零落马蹄遥。四面山光树木深,良田美产贵千金。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豪家风气好栽花,洋菊洋桃信口夸。昨夜胶州新送到,一盆红艳宝珠茶。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麟晓市空。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非但在衣食住行方面,潍县有仿效江南的风气。它更是以苏州作为生活习尚、时髦风气的学习样子,“奢靡只爱学南邦”。无论是城是乡的妇女,都成为时兴打扮的前卫: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小阁桐阴日影斜,晚风吹放茉莉花。衣裳尽道南中好,细葛香罗万字纱。翠袖湘裙小婢扶,时兴打扮学姑苏。村中妇女来相耀,乱戴银冠钉假珠。” 姑苏的歌舞娱乐生活已经远播潍县,潍县形成慕苏、追苏的风尚: “射罢黄羊猎罢山,雕弓挂在老松间。帐中袅袅闻吹笛,新买吴姬号小蛮。” 在一片“小苏州”的氛围中,潍县百姓的婚丧嫁娶和其它社会生活依旧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北洼深处好拏鱼,淡荡春风二月初。河水尽开冰尽化,家家网罟曝村墟。” “面上春风眼上波,秧歌高唱扮渔婆。不施脂粉天然俏,一幅缠头月白罗。” “马思南北是山田,石块沙窝不殖钱。待得三分秋稼熟,大家欢喜说丰年。” “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鼓乐两行相叠奏,漫腾腾响小云锣。席棚高揭远招魂,亲戚朋交拜墓门。牢醴漫夸今日备,逮存曾否荐鸡豚?醃猪滴血满城红,南贩姑苏北蓟中。纵使千金夸利益,刀头富贵梃头雄。天道由来自好生,家家杀戮太无情。老夫欲种菩提树,十里春风作化城。” 在商业经济冲击下,潍县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也是难免的,但是必须严格治理。 “莫怨诗书发迹迟,近来风俗笑文辞。高门大舍聪明子,化作朱颜市井儿。百岁辛勤貌可哀,养儿娇纵不成材。骰盆博局开门去,待得三更径不回。” 就在这么个区域社会中,贫富分化严重,土地兼并,高利贷发放,私盐盛行,遇上饥荒,下层民众逃荒要饭,甚至对抗官府,自发反抗,都是和一个繁华都市不相称的现象: “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 “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拏。行盐原是靠商人,其奈商人又赤贫?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磷。” “潍城原是富豪都,尚有穷黎痛剥肤。惭愧他州兼异县,救灾循吏几封书。木饥水毁太凋残,天运今朝往复还。间行北郭南郊外,麦陇青青正好看。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泪眼今生永不乾,清明节候麦风寒。老亲死在辽阳地,白骨何曾负得还。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帝主深恩许重聚,丰年稼熟好商量。” “街头攫得百钱文,烂肉烧肠浊酒醺。到得来朝无理料,又寻瞎账闹纷纷。” “二十条枪十口刀,杀人白昼共称豪。汝曹躯命原拚得,父母妻儿惨泣号。” 难能可贵的是,板桥关心民瘼,洞察潍县社会入微,揭示社会问题犀利,也尽其所能解决一些问题,实施社会治理。这是作为一个社会思想家的社会实践,既有其理论指导,力争把“小苏州”潍县搞好,又有其理想社会目标,即“学得南邦未算强,留取三分淳朴意,与君携手入陶唐”(52),不仅区域社会经济应该发达,而且希望人们保留基本的道德素质。 收稿日期:2006-04-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