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荣在《义净大师的天竺考察和回国后的译传》一文中,介绍了义净在印度的行状及其回国后的译传活动。(15) 耿引曾认为,佛经的翻译和梵文的传入,是古代中印关系中的重大事件,隋唐时士大夫中掀起学习梵语的热潮,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16) 宫静认为,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印度哲学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展开来,对我国“思想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佛教哲学”。(17) 刘欣如在《公元1-6世纪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和宗教往来》一书中,以七、八两章的篇幅论述了公元5世纪后印度佛教在中国北方的发展及其所受的影响。 她认为,北魏筑佛寺、建佛塔、凿石窟、造佛像、做佛事、行布施、重七宝,莫不取法于印度。(18) 王海龙就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所起的推动作用作了论述。他采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文化的传播、接受、涵化、同化与异变的关系入手,考察了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同时,他具体地从艺术、文字和文学发展、科学、哲学发展等的不同角度,阐释了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19) 《印度通史》作者指出,公元660年,王玄策在印度得到4枚佛印(当时这种枣木佛印在印度主要作护身符之用)以后,中国开始用它拓制佛像、印刷佛经、佛像的泥质佛印。(20) 季羡林从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阐述了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21)他认为,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形成的浑天说实际上来自印度,它同印度婆罗门的金胎说有关系。金胎指子宫,金卵是子宫的象征,金胎金卵说在印度发展成为一个派。金胎金卵宇宙起源的理论传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2)薛克翘认为,中国的雕刻艺术有印度河文明的风格色彩。他从中国华表的演变过程和印度雕刻的早期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印度雕刻艺术对中国华表的影响。(23) 张德兹认为,在世界范围来讲,中国华南和长江中下游被看作是栽培稻起源地区之一,实际上,中国栽培稻是从印度传入的。(24) 至于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发展的影响,季羡林认为是多方面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国的罗盘针、火药、印刷术等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传入印度。中国的瓷器大量传入印度,一直到现在,在印度的许多博物馆里都藏有中国瓷器。事实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25) 《印度通史》作者在谈到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时指出了中国道教对印度的影响。7世纪中叶,中国道教传入印度,在印度发展起了新的佛教派别,称为萨哈咖。它既象道教那样主张一切非阴非阳,全系虚空,同时又借助瑜伽学派冥想、吐纳、心态等思维方法,演化为印度教的密宗,这是中印文化合壁的产物。(26) 由于古代印度缺少著书立说的习俗,通常是以师徒口口相承,因此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留下的史料不多,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关于王玄策出使印度受到袭击问题 王玄策曾三次(也有人说四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二次西行时曾遭袭击而著名于史册。但王玄策职位低,只是个朝散大夫,从五品,前《唐书》、后《唐书》均未立传。我国学者近些年根据古籍中散见的零星材料,考察其印度之行,尤其对西方有些学者对王玄策的自卫行为进行责难,发表评述。阴松生认为,王玄策出使印度应为三次,第四次印度之行证据不足。(27)第二次出使印度时,被中天竺阿罗那顺袭击,不少西方论者为历史现象所迷惑,对中国颇有责难,是不公正的。阿罗那顺对中国使者进行袭击,既为中国人民所痛恨,也为印度人民所不齿。中印关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事发后,中印关系与戒日王时代一样友好密切。(28) 莫任南认为,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第二次奉使遭袭击,他借兵吐蕃(今西藏)、泥婆罗(今尼泊尔)惩罚劫掠者,夺回天竺各国聘礼,是正当的自卫行为。西方不少学者谓王玄策“干涉”、“入侵”印度,是颠倒了历史。(29) 二、20世纪前后的中印关系 我国对这一时期中印关系史的研究比较薄弱。从所发表的论文看,涉及的主要问题是: 1.中印关系的发展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后,由于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印两国的交往,特别是政治上的交往中断,使节往来停止。这种隔绝状态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有所转变。因为19世纪后半叶,世界形势风雷激荡,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得不有所放松,中国同外国的外交往来逐渐频繁起来,贸易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扩大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对印度的兴趣和关心提高了,对印度的了解加深了。在当时中国出现的大批有关外国的书中,有附带谈到印度的,更有专门论述印度的。(30) 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和印度民族运动高涨,彼此应和共鸣,互相支持。唐文权通过对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中国的反响,回顾了本世纪前半期中印两国在反帝斗争中互相扶助的生动历史;指出孙中山对甘地及甘地主义的关注,表现了20世纪初中国革命派对印度民族运动的热情扶持。(31) 林承节考察了近代印度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领导人拉希·比哈里·鲍斯与孙中山互相支持的情况,鲍斯有困难时孙中山帮助他,而孙中山的学生又借助鲍斯的著作推动蒋介石政权抗日反帝,这是中印爱国志士在反帝斗争中互相支持的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例。(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