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3)
四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早就表达了日本欲融合东西文化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倾合:“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可大别为客观的与主观的、空间的与时间的、有形的与无形的……东洋文化以主观为中心,西洋文化以客观为中心,如此横向扩张的为西洋观,以纵向为中心的文化是东洋文化……将此两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设想有大的世界文化,就是将来的文化吧。”〔17〕日本在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将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融化为一种新文化,升华成“日本化”,从而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锤炼出富有特色的日本民族精神,或称之为“活力”。这种日本民族精神或活力,可以归纳为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精神。日本民族具有的这种精神或“活力”,正是日本现代化所以获得成功的真正奥秘。 日本模仿中国的家族制度,却将中国以宗族为核心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转变成不采血缘为纽带、却以“亲子关系”来组合,并化合了西方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所组成的独具日本特色的家族模式,即“集团结构”,并从家庭开始,渗透到学校、企业、以至整个国家。在家族中,日本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变成以“忠”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以“资格”构成团体,行横式的人际关系;而日本则以场所为“纽带”构成团体,行纵式的人际关系。国际著名文化人类学者中根千枝把日本这种独具特色的家族制称为“纵式联系结构”,并充分肯定其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她指出,日本式的团体构造原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性质的,是非常有效的组织方法。“日本人能够成功地实现令人瞩目的现代化的原因之一,即在于百分之百地灵活运用了这一纵式联系结构。”〔18〕 日本模仿中国的群体观念和序列制度,注重和谐统一,但日本强调的群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是在吸收了西方激励个体的要素,充分发挥群体中的个体活力,达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在日本式的“群体”中,废除了等级身份制,个体得到了充分解放,并为个体提供了竞争的条件,从而使群体更显活力。而中国的“忠诚”、“和为贵”、尊卑有序、谦恭礼让等传统观念,在这种群体中得到充分运用,转变成“终身雇佣制”、“年功工资制”、“序列晋升制”等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个集团的对外竞争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团队精神”和群体观念。 重视个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日本成功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的成分,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观念。但日本式的竞争,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等伦理道德因素掺入其中,淡化了西方竞争观念中血淋淋的残酷的因素,使日本式的竞争带有温情主义色彩。日本式的竞争,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成功产物,其特点是竞争和协调的融合,群体外的排它性,集团内的尽力协调。它能起到增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消除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胜利的作用。 日本民族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广泛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因此,表现在日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文化极富世界性、多元性,几乎世界上先进的、有用的文化,均能在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有所表现。 日本人的语言文字,是由汉字、假名、外来语有机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因而兼有表音和表意两种文字系统的优点。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仍有1954个,其“音读”则来自古代汉语的发音,有吴音、汉音、唐音等。许多汉字的用语也与汉语有相通之处。大量引进、直接借用西方语词,成为现代日语的又一大特色,从而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日语。近年来,一些拉丁字母也开始直接进入日语,使日语的构成成分愈见复杂。正如美国学者赖肖尔所说:“日语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不管它借用多少外来词,仍能……保持它自己的本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新词的能力”,“是日语的荣誉之一”。〔19〕 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是奇特的多元并存而又丰富多彩,最能反映出日本对中西文化的吸收与综合。日本人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哲学思想,如唯物论和唯心论。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日本思想界也是“和平共处”,各得其所。到本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存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构成日本哲学界三大支柱。在宗教信仰方面,日本人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以上不同的宗教。正如吉田弥寿夫所说:“在一般家庭里,与佛坛并列,也供奉着神龛。同样参加神社和寺院的祭祀活动,这是多数日本人的习惯。”〔20〕日本的宗教团体与派别之多是惊人的,官方承认的新宗教有上百个,按宗教类别划分的人口总数约有全国人口的207倍,因为在日本,一个人同时信仰两种以上宗教的人很多。 在社会生活中,田畸青果株式会社经理田畸健司在向中国作家代表团介绍他女儿的婚礼所讲的话,就表明了日本文化的世界性。他说:“我女儿的婚礼是中、西、日、俄四合一。新人交换戒指,是西式婚礼才有的;神官祝福是典型的日本婚礼;新人对饮交杯酒,显然是从中国搬来的;播放俄罗斯歌曲,那当然是俄国货了……”。〔21〕从这样的风俗习惯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特点。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将明治以来现代化所取得的成果化为灰烬。战后,日本国民生活在恐慌虚脱之中。为了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重新崛起,日本人一方面努力学习,一方面进行文化“反省”,仅仅用了50年时间,不仅超过了西欧列强,而且同美国激烈竞争,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战后的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在这种外力的强迫下,日本人开始了文化史上第三次学习外国文化--美国文化的高潮。派往美国的留学生,同明治时代的留学生一样,显示出旺盛的求知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赞赏美国的积极工作能力,英国政治上的安定,德国“大众汽车”的优良,丹麦高度的农业生产率。他们回忆和对照日本的情况,决心学习那些日本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日本进一步“反省”战前影响国民心态的“军刀政治”、“版图扩张”的富国强兵文化,认识到“军事第一”决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从而确立了“经济第一”、“勤勉劳作”的新的经济文化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日本人在狂热的军事热情遭到破灭后,把幸福的希望完全建立在经济发展上,经济成为日本国民在战后所关心的唯一国策。发展经济、努力生产成为有志青年的献身动机,大批优秀的人才开始由军事转向企业界,科学、教育和工程人员的奋斗归宿只有一点,那就是推动日本经济的振兴。在国际事务方面,日本也坚决执行“经济第一”的原则,一切以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基点,对战后的“冷战”、地区冲突坚持保持中立的消极态度,使得日本的经济在国际交往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封锁”和“干扰”,以至今天日本仍有“经济动物”的“雅号”。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