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唐任伍 参加讨论

与“经济第一”相共存的是日本人的“勤勉劳作”精神。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和熏陶,吃苦耐劳,乐于勤勉同样成为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日本人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儿女,自觉地加倍工作。他们坚信勤劳就会幸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资。日本人的储蓄水平,是世界最高的。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日本的低工资高效率,创造了日本人与美国人迥然不同的劳动工作观念。
    “经济第一”、“勤勉劳作”以及独特的竞争观、质量观、投机观为日本战后经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又为上述经济文化观提供了客观环境。在这种企业制度中,职工成为企业家终身的合作者,而不是“拿来用一下”的工具,结果使得全体人的地位在企业中得到确认,“团队”精神也就由此形成,职员对于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宿意识,干部与工人的差别较小,这些都鼓舞了工人的士气,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日本的“软件”,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的经济发展不但得益于其特有的“团队”经营文化,而且还直接依赖于嫁接、移植的美国政治文化的保障。日本战后由“军刀政治”转变为“议会政治”,民主自由观大大加强,这种政治文化是由美国人强制“移植”的。 战后驻日美军在日本全面推行了美国的民主精神。 1945年9月,公布了5项改革措施:给妇女以选举权,给劳工以组织工会的权利,自由教育,废除专制政府,经济民主化。以后,新宪法颁布了,人民主权和基本人权的思想取代了天皇和臣民的思想,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经济民主化首先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了反垄断法,战前的财团被强制解散,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作为民主化的手段,日本的工会在企业的地位得到了资方的认可。日本的政府组织形式很巧妙地把民主政治和专家政治结合起来,使日本的政治生活既保证了公平,又得到了效率。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以特殊关注的问题。在普通国民的心中,都尽量希望孩子受到最佳的教育,而企业对学历的重视,又有力地使这种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的地位也受到普遍尊重,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英国学者R ·多尔在题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和儒教文化》的演说中指出:“义理”和“非个人主义”在履行契约和达到目标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些均植根于儒教;官吏选拔制度,在学校中进行道德教育,以及社会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的特征,它确保了长时期地提供优质劳动力,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由“军力第一”的文化观念转变为“经济第一”的文化观念,这是日本战后支配民族灵魂的最为本质的文化观的转变。而正是这种转变造成了日本的发展选择,推动了“日本奇迹”的创造。日本战后推动经济腾飞的文化观念,其本质上是东方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结合。日本的“反省”精神,既是当时日本民族所处的激变的国际关系的产物,又是一种儒家文化“一日三省吾身”的自谦文化的表现。没有战败的激变,日本不会开始“反省”;而没有自谦文化传统,日本也不能完成“反省”。日本的“团队主义”精神,更是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色;而企业中的激励机制,又使这种“团队主义”精神变成一种对个人的压力,使勤劳精神更加浓烈。日本不仅有欧美式的政治上的法制体制,还有中国传统式的社会组织力量;不仅有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发挥人的自主创造性与才能,还有中国传统的和谐协调以保证整体的统一。日本之所以在发展的能力与速度方面不逊于欧美,是因为它很好地吸收了欧美近现代文化的精华;而日本又之所以不同于欧美及至于超过欧美,是因为它吸收并保留了欧美文化中所没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日本文化正是中西方不同文化融合的结果。由于日本广泛吸收融合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先进成果,因而它才能在短短的50年时间里,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创造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强国。
    注释:
    〔1〕〔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书店1982年版, 第17页。
    〔2〕《日本大典》。
    〔3〕《日本书纪》。
    〔4〕〔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4页。
    〔5〕〔日〕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纪实》(三), 岩波书局1979年版,第298页。
    〔6〕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页。
    〔7〕〔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134页。
    〔8〕见佐藤慎一郎:《宦官制度中国文化》, 《中国问题》(日文)杂志,第25号,1990年12月。
    〔9〕〔日〕宫川透:《日本现代思想》第1卷,第46页。
    〔10〕〔日〕大木规玄:《兰学阶梯》。
    〔11〕转引自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156页。
    〔12〕《明治维新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18页。
    〔13〕〔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8~149页。
    〔14〕〔日〕坂田吉雄:《士魂商才》,未来社1964年版,第16页。
    〔15〕〔日〕《每日新闻》1987年9月17日。
    〔16〕〔日〕《东亚比较研究》,1988年第3期第8页。
    〔17〕《西田几多郎全集》别卷3,第206页。
    〔18〕〔日〕中根千枝:《夕亍社会の人间关系》。讲谈社1969年版,第126页。
    〔19〕〔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38页。
    〔20〕〔日〕吉田弥寿夫:《新日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423页。
    〔21〕晓凡:《裸体的日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205页。
    〔22〕〔日〕1988年11月24日《每日新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