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并无联系(4)
四 由上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东方社会主义并非任何既定的理论原则的体现,而是本世纪社会主义道路重大变化转折的产物。对它的历史总结,完全可以按照唯物史观的方法,从本世纪世界总体进程的种种条件的交互作用中,去挖掘其历史的根源,而无须求助于营造“晚年马克思的转变”,搞为我所用。 (二)东方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有显著成就,但也有先天不足的内在缺陷。无数的历史经验启示人们,东方社会主义的一大重要任务应当是充分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但这首先是从现实的经验总结中得出的结论,而不应牵强地归统为是否遵循晚年马克思的问题。 (三)一味醉心于从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曲解中发现启示,表现了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仍在发挥影响。但愿人们尽早与这种习惯告别,否则,既可能损害马克思学说的原意,又无助于指导现实。 注释: 〔1〕〔22〕《世界革命理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 载《国际共运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对上述各点阐述得最多的,当推张奎良。 见他的《马克思晚年的困惑》(《光明日报》)1989.5.29)、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马克思晚年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等文。 江丹林的《马克思的晚年反思》一书(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在基本认识上与张奎良大同小异。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7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1页。 〔5〕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册,三联书店1978 年版,第152页。 〔6〕〔8〕〔9〕〔10〕〔11〕〔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4、449、455、438、435、441页。 〔7〕《流亡者文献》的最后部分,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3〕〔14〕〔16〕〔17〕〔1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231、254~255、251、42、40页。 〔15〕不得不指出,我们这些同志对马克思的理解,其实事求是程度还比不上一些国外学者。例如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1981, 第145 页), 罗维尔:《从马克思到列宁》(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版,第130页)、 卡明斯:《马克思恩格斯与民族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第2卷(牛津1981版,第323页)等,都指出了“互相补充”在“设想”中的重要性。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页。 〔21〕参见《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三联书局1959年版。 〔23〕〔24〕《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0、598页。 〔25〕斯大林:《论反对派》,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9页。 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 [3]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三联书店1978年版。 [4]《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 [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 [6]斯大林:《论反对派》,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