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浅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日本研究》 高辉 参加讨论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凌晨,日本偷袭珍珠港, 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翌日,美、英对日宣战,英联邦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相继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从而使战争从欧洲大西洋扩大到亚洲太平洋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由于美国的直接参战,大大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那么,日本为什么冒“举国玉碎”之险,“不辞对美、英一战”,发动太平洋战争呢?以往文章虽有论及,但多为就某一方面进行的专论,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粗浅但力图全面的分析。
    一、日本国民中仇外的民族主义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日本是一个四周邻海的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决定了日本人具有一种岛国心态、自卑心理和极其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日本人勤劳、奋斗、拚搏、图强的精神。从1853年的被迫开国以及随后的明治维新,一直到今天,日本之所以能获得迅速发展以至创造出“日本奇迹”,是与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性格紧密相联的。但是,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与他们的自卑心理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是他们的自傲与自负心理。而日本人的这种自傲、自负的心理又成为日本民族主义的某种精神起源。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所言:“日本的民族主义原就坚信日本具有神圣的使命,又由于它把新近学到的西方技术和精心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而感到理所当然的自豪,因此,这种民族主义就更加增长起来。……国教、神道教的教义告诉人们,日本帝国的神圣起源是‘天照大神’。虽然这些教义已不再为日本统治阶级所盲目接受;虽然日本人知道自己国家的物质文明仍然落后于白种人,但是,他们丝毫也不承认自己在精神上稍有逊色。他们毫无例外地相信,总有一天他们将赶上自己的对手,然后不可阻挡地超过他们。”〔1〕日本的这种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8月15日, 即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谍的那一天,大隈首相发出一封电报,宣称“日本的行动是正义的,日本没有任何领土野心,同时,愿以东方的和平保护者自任。”〔2〕但是,到了11月间, 青岛(德国的势力范围)被日军攻陷后,大隈首相向《新日本》编辑发表下述声明:“优越民族应统治劣等民族。我相信在二、三世纪以内,世界上必会出现少数伟大的统治国,而另一些国家则受它们的统治,服从它们的武力。例如,英、俄、德、法就可能是这样一些国家。今后,我国应黾勉去作这样一个统治国。”〔3 〕体现了某种种族优胜论思想的日本民族主义由此可略见一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谓“大东亚圣战”中,日本人视日本民族高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认为自己是亚洲唯一的“救世主”。一些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人是所向无敌的。这样,日本人便逐渐沉浸于一种适应其国民性的仇外的民族主义精神之中。他们鼓吹暴力崇拜、绝对服从和坚信只有战争才能摆脱国家面临的困难。那么?同谁进行战争呢?打击又应该落到哪个对象的头上呢?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的两大主要统治力量--陆军和海军,意见并不一致。陆军垂涎它所能染指的巨大空间,即辽阔的亚洲地区,他们在那里与苏联迎头相撞,经过几次进攻尝试,均遭失败,不敢贸然北进。海军则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向往海外辽阔的地平线,即南太平洋地区,而英、法、荷兰以及美国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经过多方权衡利弊,日本人认为消灭他们在太平洋上的敌人的时机已经到来,必须对英、美开战。
    二、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日、美矛盾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其战略决策是先取朝鲜再占中国。而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菲律宾后,立即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日俄战争后,日、美关系急转直下。1904年,美国曾拟制出“橙色计划”,把日本列为其假想敌之一。日本针锋相对,于1907年采纳海军意见,将美国列为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号假想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欧洲炮火炽烈之机,于1914年8月匆匆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山东,并不断增加兵力; 同时,强化对中国经济的控制,1914年日本对华投资二亿美元,1918年上升为4亿美元,至大战结束时,中国50 %的对外贸易操纵在日本手中。〔4〕这一切引起了欧美列强的不满。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大国。于是,美国开始放弃“门罗主义”,走向世界,但由于英法排斥,使威尔逊总统从巴黎和会两手空空地回国,“十四点”计划落空。哈定上台后,把注意力集中于远东太平洋地区,这势必加剧同英国和日本的矛盾。一战后日美、英美、日英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扩张。第二是军事力量的扩张,特别是海军军备的发展。为协调各方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日、法、意、中等国于1921年7 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结果签订了三个条约。通过《四国条约》,日本得到了对库页岛、台湾、澎湖列岛的委任统治权,而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规定各国主力舰拥有数量及比例是:美国13.5万吨、英国13.5万吨、日本8.1万吨。)压制了日本,束缚了日本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压迫日本放弃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使各国确认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日本对此极为愤恨。华盛顿会议之后,日本国内迅速掀起了反美运动,反美书籍、传单不断出现,甚至有宣扬对美开战的言论。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1923年日本把美国升为头号假想敌。到了30年代,日本公然甩掉三个条约的束缚,对中国直接进行武装侵略。1931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战火迅速蔓延至华中、华南,企图排挤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进而独占中国。日本这种从别人嘴里抢取脏物的行动,意味着英、美等帝国主义在中国长期苦心经营的殖民利益将荡然无存。美国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但是,美国当时军事上未作准备,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加上美国的战略一向是“欧洲第一”,所以美国在30年代一直对日本奉行绥靖政策,使“不承认主义”、“不干涉主义”应运而生。美国的目的是利用远隔重洋的有利条件,重施故伎,“坐山观虎斗”,大做军火生意,在两败俱伤之时,出来扼杀竞争对手。然而,日本的野心极大,气势咄咄逼人,它不仅要侵占有中国,而且还要南下横扫太平洋,建立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在这种情况下,日美矛盾进一步恶化,日美之间进行的多次谈判,均以失败告终。其结果正如列宁所预见的:“近十几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积下了无数的易燃物,因此,这两个大国必然会为争夺太平洋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搏斗。远东的全部外交史和经济史使人毫不怀疑地相信,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5〕由此可见,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