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欧洲战场的局势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环视世界,1940年中期,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大陆,法、荷等国相继沦亡,英国困守本土三岛。“德国的连战连捷,已象烈酒一样,使日本人陶醉如狂。英国会垮台,他们直到最近还坚信不疑。他们深信德国很快就会胜利,应趁德国还在默许日本扩张的时候,赶在德国海上实力终必加强因而可能阻碍日本伸展其东方霸权之前,先巩固日本在大东亚的地位,……”〔16〕为此,日本首先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同时加强了外交攻势,于1940年9月与德、意缔结三国军事同盟, 力图给美国人的头脑打上“两洋作战,于己不利”的印记;然而德日协议的签订并不等于两国之间完全没有猜疑和保留。德国并不希望日本在亚太地区无限扩张。当日本要求在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完全自由行事时,德国却表示希望说,现状应该加以保持。德国驻东京大使甚至把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行动描述为“背信行为”。日本驻柏林大使来栖和一位日本将军陪同一位中国外交人员,两次要求德国出面调停,解决“中国事件”,均遭德国拒绝。日本从其盟国那里得不到热烈的支持,使它更加坚定地要凭自己的力量,单独去执行自己的政策。既然没能同中国媾和,那么在从事任何其他冒险行动以前,日本就需要苏联保持中立,以免有后顾之忧。于是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订立中立条约,从而捆住苏联手脚,使苏联停止援华。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证实日本已决定向南洋扩张。 1941的6月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德、苏开战意味着日本可以从北方苏联的沉重压力下解放出来,这时可以趁机南下,建立自给自足的态势。”〔17〕于是,7月24日, 日军又进驻印度支那南部。同时,日本内阁连续不断地开会,陆海军将领也在开会,另外还有御前会议,忙得不亦乐乎。其中,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通过了一项重大决定:《贯彻帝国国策纲要》,中心内容是“帝国对美英尽量采取各种外交手段,努力贯彻帝国的要求……,外交谈判到10月上旬如果尚未达到我方要求的情况下,立即下决心对美(英荷)开战;拟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18〕到了1941年10月,希特勒的侵略军已经迫近莫斯科城下,这对日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日本军阀跃跃欲试,侵略气焰更为嚣张,要求尽速开战。终于在1941年12月1 日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天皇作出了对英、美、荷开战的决定,并确定了开战的日期是12月8日。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虽然希特勒德国并不赞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德国不希望强大的美国参战),但是,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因素。 注释: 〔1〕〔7〕〔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5页,第357页。 〔2〕〔3〕〔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中译本,下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52页,第552页。 〔4〕刘文英等主编:《世界现代史教程》,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5〕《列宁全集》,第31卷,第422页。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16页。 〔8〕〔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90 )支那事变陆军作战(3)》东京,1975年版,第153页。 〔9〕〔10〕〔11〕〔12 〕〔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20)大本营陆军部(2)》,东京1968年版,第437页, 第565页,第587页,第564页,第458页。 〔14〕〔15〕〔17〕〔18〕〔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中译本,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4页,第186页, 第143页,第181页。 〔16〕〔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