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杨心树 参加讨论

四、从同法、俄协约到对德的绥靖政策和英美特殊关系的转变,导致世界霸权的丧失和大英帝国的瓦解
    二十世纪初,迅猛发展强大起来的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严重威胁着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成了英国霸权主义的主要危险。面对德国的挑战,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惊呼道:“威胁我们的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它如同海浪冲击毫无遮拦的沙滩一样在排挤我们”[②⑩]。
    为了迎击德国的挑战和对抗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同盟国集团,英国被迫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同法国与俄国缔结了协约,协调了彼此在殖民地的利益,结成了协约国集团。英国参加协约国集团,表明英国放弃了所实行的“光辉孤立”政策而走上了结盟的道路。
    英国参加组织协约国集团后,立即以盟主自居,与德国的同盟国集团展开了剧烈的殖民争夺和霸权角逐,在环地中海周围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危机。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塞尔维亚人刺杀奥国皇太子的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两大对立集团都准备发动战争。英国唯恐战争打不起来,因此它一方面鼓励法、俄保卫塞尔维亚,另一方面又对德国示意,一旦发生欧洲战争,它将袖手旁观保守中立[②①],诱使德国放手蛮干。奥匈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开战之后,德国于8月初亦对俄国和法国宣战,并经由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立即以德国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于8月4日对德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因为“英国不打仗就不能保持自己的世界霸权”[②②]
    战争开始后,英法在欧洲战场西线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后因沙俄在东线迅速发起进攻,迫使德军部分主力东调,才幸免于更惨重的失败。此后,德军始终未能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被动局面,致使交战双方长期处于胶着状态。1917年4月,不满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的美国对德宣战,并带动一大批国家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所以,尽管同年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苏维埃俄国退出了战争,德国解脱了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1918年的战事还是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发展。同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战后,英国保住了世界霸权的地位。根据凡尔赛和约,英国获得了德国殖民地的大部分,从而增强了在地中海和中东的霸权优势;根据巴黎和会而成立起来的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附属国的工具--国际联盟组织,实际上确立了英法特别是英国的领导地位。
    但是,英国的世界霸权已经发生了动摇。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遭受的打击也是沉重的,赖以称霸的实力已大为削弱。在战争期间,英属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殖民地的自治倾向迅速增强,特别是受苏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的殖民地的民族在觉醒。英国的争霸对手德国被打败了,然而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挤进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都大大超过英国,是英国更加危险的竞争对手。
    和约签订之后,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非洲、近东及中东的势力范围,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为了抑制法国,英国竭力设法拉拢战败的德国,不仅反对法国对德国赔款的过高要求,而且还伙同美国多次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以恢复德国的经济。德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起来了,可是其军事潜力也随之增强,军国主义又死灰复燃,为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33年,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建立之后,立即实行反革命的恐怖统治和疯狂的扩张政策,诸如破坏凡尔赛和约宣布重新武装,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武装镇压西班牙革命等。不仅如此,德国法西斯还同日本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结成了轴心国集团,准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疯狂扩张,英国不是坚决予以抵制,而是同美国等相配合,一味地迁就姑息,推行所谓的“绥靖政策”,均以“不干涉”而加以纵容,力图使之成为镇压各国革命的突击力量。这是英国外交的一大失误。
    为了满足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欲望,英国首相张伯伦伙同法国总理达拉第,竟然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人民,于1938年9月同德、意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国之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妄图换取德国向东进攻苏联。后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后,进而侵占了捷国全境,气焰更为嚣张。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于1939年9月初突然进攻英、法的盟国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虽然被迫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致使德国垂手占领了波兰,并相继夺占了实属英法欧洲地盘的北欧和西欧诸小国。德国吞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之后,侵入了法国本土,大败英法联军,并于1940年5月下旬在敦刻尔克海边围截三十余万英法联军,迫使22万英军留下装备后撤回英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②③]。
    法国沦亡之后,英伦三岛面临着德国入侵的严重威胁。于是,主战派丘吉尔取代张伯伦组成新政府,抛弃了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采取了坚持抗战的方针,并积极争取美国援助和改善同苏联的关系。由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抗击了德军主力,才减轻了英国的压力。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初,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签署华盛顿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无论就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都比法西斯轴心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同盟国的战争,逐渐由防御走向了进攻。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胜利而告终。
    德、意、日法西斯被打垮之后,英、法虽然恢复了大国地位,但已遭到严重的削弱。唯有美国因战争而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了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超级帝国主义国家。此外,苏联的实力也颇为强大,它的军队在反击德国时已深入到欧洲广大地区,加之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各国共产党影响的增强,已成资本主义的心腹大患。战后,“如果没有美国参加,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对付得了俄国”[②④]。面对这种形势,英国基于经济、安全和防务的考虑,同美国结成了特殊伙伴关系,企图借助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肋,来恢复国内的发展和保障帝国的安宁。英国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在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和美苏两霸剧烈争夺时期,主要表现为同美国采取一致的对苏战略。因此,这种“特殊关系”成了英国附和美国外交的同义语。英国的世界霸权已经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在殖民地民族运动高涨时,英国议会曾于1931年通过英联邦法案,确认自治领殖民地独立解决内政外交的权力,但须留在“英联邦”内,企图以此维持大英帝国的统一。战后,随着英属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虽然都加入了“英联邦”,但英国已日益失去其对前殖民地、保护国的控制和影响。大英帝国也已土崩瓦解。
    综上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利用法、西矛盾,先后击败了殖民强国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强国的地位。十八世纪,它先同奥地利结盟,后又转向同普鲁士结盟,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牢固地树立了世界商业和殖民霸权。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英国在欧洲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有效地反对了拿破仑的霸权主义,抑制了沙俄的扩张,并趁机大力加强殖民地争夺,建立起了庞大的大英帝国体系。进入二十世纪,它从同法、俄协约,到对德的绥靖政策,在同德国争夺霸权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