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日本产业革命的条件(2)
再次,发动对外的掠夺和侵略战争,这是日本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土地和地税改革的影响之一是促使农民分化加剧。一方面是地主阶级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当时平均一个农户拥有不足一町步(0.9公顷)的土地,40 %的农民只有五反土地,“五反佃户”年收入不足50日元〔5〕,购买力极低。 为了生存,广大农民不断反抗,并积极参加了自由民权运动。农民的斗争说明国家再靠掠夺农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已不可能,再加上作为岛国的日本、农业原料及资源匮乏(50%的棉花靠中国市场供应),从而助长了日本的向外扩张和侵略。日本政府对外侵略和扩张还有其政治目的,这就是想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使束缚日本自由发展的不平等条约问题迎刃而解。正是基于政治、经济双重原因,日本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讹诈中国50万两白银;1876年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取得单方面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1879年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1894年—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了二亿两白银的赔款和三千万两白银的还辽补偿费, 并把台湾、 澎湖列岛及朝鲜纳于自己的羽翼之下;1904年—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又获得了巨额赔款和大片殖民地。多次胜利的对外掠夺和侵略战争,一方面,壮大了日本的资金力量,空前扩大了日本工业的原料来源和市场,使政府得以为私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利用战争赔款增加黄金储备从而建立了金本位制,将日本货币纳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使日本得以大量引进外资。这些事实表明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经济目的已达到甚至远远超出,而在对外战争的巨大影响下,再加上积极的外交活动,日本也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目的。七十年代促使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并先后收回了租借地及铁路修筑权、采矿权、“居留地”警察权等部分主权。九十年代,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和列强在远东矛盾的加剧,日本成功地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大部分国家主权, 获得了与欧美各国基本上平等的地位〔6〕。因此,我们将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看成是日本国内资本原始积累面临危机时注入的一支“强心剂”是不过分的,它确实也是国内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补充。 最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扶植和保护“政商”,廉价处理国营企业,这是日本原始资本积累的一项重要措施。明治政府在推行“殖产兴业”的过程中,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投资创办近代国营企业,由国家资本带头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这一举措实质上是国家强制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由德川幕府时期巨商大贾发展而来的特权商人,著名的有三菱、三井等,由于在倒幕运动中立了功(出钱出物资助倒幕派)与政府关系密切,在经商、创办企业等方面更是得到政府的扶植和保护。明治政府对政商的扶植除政治保护、税收政策优惠及经营专利外,还把一批国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如三菱仅以官办投资额的七分之一的资金就购买了长崎造船厂;川崎仅以相当于官办投资额的十分之一的资金就购买了兵库造船厂〔7〕。从而扶植了一批民间私人企业, 也就造就了一批有卓越才能的企业家,确立了日本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方向。 三、移植企业和技术,普及教育 幕末明初的日本,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是相当迅速的,手工工场的数目、规模也非常可观,然而这些远不能为产业革命的进行提供技术条件。为此,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在攘夷失败以及其后的外国旅行中,亲身感受到西方文明的优越,确信有引进的必要”〔8〕。 于是通过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移植了一大批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比较重要的有铁路、电信、机械、银行和矿产等战略工业部门,建立了以军工生产为中心的国营重工业体系,同时也移植了资本主义先进制度如银行制度、股份公司制度,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9〕。 然而企业和技术的移植给科技水平较低的日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技术和人才不相配套。对此日本政府又迅速开展了教育改革,因为“维新的大业,不能只靠领导人自己,必须借助于多数受教育的国民之手来推进”〔10〕。所以他们大力兴办近代教育。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教育改革占有重要地位,从1870—1896年,政府颁布重要法令、条例、规章制度近三十件。1872年,文部省颁布学制,在序言中指出“自今以后,一般人民、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实行“全民皆学”的政策〔11〕。在经费和投资方面,政府也重点保障教育,并仿照欧美教育制度,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从而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也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奠定了近代化的基础。此外,为使移植的企业和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益,还采取了“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重金聘用外国专家来日本指导工作,帮助日本培养急需人才;“派出去”即派遣大批留学生到科技发达的国家学习,学成回国后逐步取代外藉专家的工作,并成为日本教育、科技的中坚。通过采用这些方法,日本的企业数目、规模、科技水平迅猛提高,为产业革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技术保障。这一点,不仅是日本发展近代工业成功的经验,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产业革命具有以下特点: 1.产业革命具有早熟性,而垄断与产业革命几乎同时进行,所以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早且发展迅速。 2.产业革命进行的速度快、时间短,从1882年—1914年仅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速度比英(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花了八十年的时间)快一倍以上,也超过美、法、德等国。 3.资本原始积累与产业革命同步进行,而且是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军事化倾向极为强烈。 4.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不彻底,从而造成日本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性并带浓厚的封建色彩。 1994年4月14日收稿 注释: 〔1〕《日本外交史》上册114页 〔2〕〔3〕〔4〕〔5〕《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9页、285页、448页 〔6 〕《从比较史学看近代日本在亚洲的崛起》人大复印资料1989年第7期 〔7〕〔9〕《外国近现代经济史》(试用本)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第77页 〔8〕〔10〕《激荡的百年史》第8页、第9页 〔11〕《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3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