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
作者对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认为它既构筑了日本新兴资本的成长基础,又为后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要了解现代的日本型市场经济,首先应当对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这不仅是基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以便更好地理解现代日本市场经济,而且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在江户时代其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才使得明治以后日本经济“离陆”变得比较容易。[①a]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从封建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经济,还是从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因此研究日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也应当从明治维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改革”完成的这一期间为主。这段时期代表了日本市场经济从起步到确立,经过战争中的统治,再到战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由最初的重商主义到相对自由主义,再到帝国主义,最后到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而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期和稳定成长期可以看做是日本型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这种成熟期显示出来的特征被称之为“日本型”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又是跟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封建制度解体,市场经济基础的形成 在明治维新以前(德川时代),已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积累,农作物的收获率比较高,棉纺、制丝(生丝)、织品、陶器等批发制家庭工业很发达,城镇中的商业和金融也很繁荣,尤其在明治新政府实行义务教育(1872年)以前,“寺子屋”这样的私塾已广泛展开,到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的识字率比当时的欧洲还要高。这种比较高的文化教育为向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近代技术的引进创造了条件。 尽管在明治维新前存在着这种以农业为核心,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商品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但这些都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的活动,对经济也只起部分的调节作用。做为近代的市场制度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 在1868年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积极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如废除身份差别,进行义务教育,建设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引进近代金融制度,发展近代产业和技术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使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期开始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的产业革命虽然比英国晚了近100年,但日本却是亚洲最早实现近代化的国家。[②a] 根据大阪大学教授矶村隆文的划分,把从明治维新(1868年)到日本的金本位制确立时(1897年)这一段时期做为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允许人的移动和移住的自由;允许契约、营业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废除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制度,确立了新的身份制度,即“四民平等”(武士、农民、手工艺人、商人)。进行了“地租改正”,使土地的封建领有制解体,这一方面确立了国家的财政基础,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土地的私有财产制度,并由于地租的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近代产业的培育方面实行了“殖产兴业”政策,在产业、技术和公司制度的引进方面得到显著的发展。在殖产兴业政策的推动下,设立了“日本银行”做为中央银行行使其职能,确立了日本的近代货币制度。此外在“富国强兵”的政治口号下采取了优先发展军事产业的政策。在文化方面开展了学习西方的近代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启蒙运动,倡导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被称之为“文明开化”风潮。 (一)明治维新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明治维新所进行的政治体制变革的内容有:(1)1868年1月3日的王政复古。(2)1869年7月25日实行的版籍奉还。(3)1871年8月28日开始实行的废藩置县。 经过这一系列变革,幕藩体制解体,太政官制的明治维新政府成立,这样由中央集权政府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并模仿美国的政治机构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变。明治政府也进行了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具体内容有:(1)1868年废止关卡,允许个人移动移住自由。(2)1869年1月,做为私有财产制的基础,允许农民以及市民拥有土地。(3)1872年,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4)1869年7月,废止士农工商身份差别,允许平民拥有姓氏。(5)1871、1872年,解散商工业方面的垄断性同业组合。(6)1871年10月,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农田作物的种类。(7)1872年10月,废除对农民的旧规制,如进行米的买卖等制约和身份制,允许商业经营。[①b] 上述的政治变革虽然保留了天皇制为中心的体制,但由于撤废了封建性的各种规制,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生了,废除了身份制,确立了私有财产制和继承制,这些使得做为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条件及制度条件逐渐确立下来。 具有明治时期经济、社会体制重要特征之一的是在1873年开始实施的“地租改正”及其影响。在此之前因为有了1871年新的货币条例以及土地私有制的法制化这两个前提,于是把以前幕藩以来的物纳年贡制(与收获量相应的实物纳税制)改正为以地价做为标准的货币纳税制,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新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其方法是:(1)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耕作权和入会权确定土地所有者和地价,发给地券;(2)根据地价的3%征收地租(1877年后改为2.5%);(3)地租用货币交纳,由土地所有者支付;(4)决定地价每5年改订1次,实际上一直按原地价维持。实际上地租改正并没能减轻农民的负担,虽然在资本积累方面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强化了地主的地位,使地主和贫雇农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因此其性质仍属于半封建的贡租性质。[②b]但是,通过地租改正,地租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财源。而且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日本税制的确立也是从地租改正开始的。[③b] (二)殖产兴业和近代货币制度所形成的市场经济基础 明治维新政府于1874年根据大久保利通内务卿做成的“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制丝、纺织、农业、畜牧、贸易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其出发点是把追赶欧美的生产力水平做为发展目标,在实行过程中由于西南战役的军需品需求扩大而加速了政策的推行。1877年在鹿儿岛由旧士族发动的西南战役,是由于旧士族对社会政治体制急剧变化而采取的对抗形式,是明治维新后最大的一次动乱,新政府对其镇压后确立了自己稳定的基础。而在此之前的1870年,新政府通过没收的幕营工业开始进行军事工业的建设,并设立工部省,重点对官营事业进行经营以及技术的改良和引进。特别是把铁路和矿山放在重要地位。[①c]到了1873年末~1880年,殖产兴业政策转向内务省阶段,这个时期缩小了官营事业的规模,重点是内务省直营事业和对民间事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为防遏进口的增加,而把资金重点投入牧羊、蚕种、制丝、制茶等农业牧畜及海运事业的培育上。到了1880年~1885年这一阶段,则由农商务省统括殖产兴业的政策实行,重点放在纺织、水泥、玻璃、制糖各工厂和矿山经营等方面。[②c]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开始把官营工厂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三井三菱等这些与政府联系密切的“政商”,使政商向财阀的转化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财政方面看,由于西南战役政府军费的需要,不兑换纸币大量发行,伴随国立银行[③c]不兑换银行券的发行,从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于1881年就任的大藏卿松方正义(1835~1924)从整理财政和纸币入手,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主要是增加税收,减少军费以外的支出,用财政收入的剩余部分进行不兑换纸币的处分和硬币的贮存,以恢复纸币的价值。 西南战役时的通货膨胀,首先带来米价的高涨,地主阶级由于支付金纳地租,使其带来很大利益,为此土地就成为有利可图的投机对象,从而推进了土地的商品化。但到了松方紧缩后,由于政府的增税和削减支出,结果使米价急落,为此小地主和自耕农的一部分,把土地以抵压或出卖的形式出手,使土地集中的倾向更加明显。在制造业部门,政府财政支出膨胀时扩大了官营事业,但通货紧缩后开始向民间出售,从各种矿山到纺织所、制糖所、酿造所、造船所等这些政府进行初期资本积累的生产设备,加上从幕藩时代所接收的事业,以较优惠价格出售给了政商,促进了近代产业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