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逄金玉 参加讨论

从货币制度上看,由松方紧缩而实施了货币价值的稳定政策,以此为基础,日本明治政府于1882年发布了日本银行条例,开始了近代货币制度的设立准备。“日银”做为独立的中央银行,开始垄断可兑换银行券的发行,同时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对此前乱立的地方银行业务进行调整(金融政策的原型);(2)实行各国立银行(现在的城市银行)把手持的票据进行再贴现以及用公债作抵压的短期贷款;(3)降低利息率;(4)进行国库金的出纳及其它与政府资金相关联的业务;(5)建议进行外国票据的贴现业务等。由于日本银行的设立,使明治初期货币混乱的状况得到恢复。虽然当时政府以建立近代兑换通货制度为目标,以欧美的金本位中央银行为样本,但这种设想很难立即实现,因为当时日本不具备发行可兑换银行券(纸币)所需的金银等硬通货储备,即不具备立即实施兑换制的通货条件。直到松方财政、纸币整理告一段落后的1885年,日本银行才第一次发行了可兑换的银行券(银币兑换制)。这样一方面通过把官营企业向民间出售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从而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设立,确立了通货制度,完善了票据交换所、有价证券制度、商业银行制度等金融体制,并形成了新的资金供给途径。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仅得到了台湾,而且获得了相当3亿5千万日元的战争赔款,而1893年日本的一般会计支出年决算额不过为8千4百万日元。由于有了这笔赔款额,日本政府解决了从日本银行的政府借款及临时军费不足的状况,进一步做为财源进行了军备扩张,设立了八幡制铁所,对铁路建设进行改良,对电信电话事业进行扩张,完善治水事业、奖励航海等。而且重要的在于,当时日本总理兼大藏大臣的松方正义,发布了进口金块、金货及英币的指令,通过进口黄金,进行了硬通货的储备,从而确立了日本的金本位制度。[①d]
    二、产业革命以及向近代制度的发展
    产业革命是指利用机器大工业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是在全社会形成资本家和产业工人的两个阶级,但日本做为后进型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同于英国的产业革命模式,即,日本的产业革命阶段虽然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已在全社会扩大,但农村的就业人口和农业所占国内产值比重仍很大,见下表:[②d]
    生产和消费的动向
    注:a)、b)出自高村直助《产业、贸易结构》;c)出自筱原三代平《长期经济统计、个人消费支出》(1934-1936年价格),d)纯国内生产为1885-1986后平均值。
    日本产业革命的时期,是从1886~1889年的企业勃兴开始,到日俄战争后的1907年结束。即在1886年到1889年期间,日本以棉纺织业、铁路、矿山为中心的企业化运动兴起。在制丝业部门,以农村的养蚕业为基础,面向欧美的出口产业发展很快,与制丝相关的机械制丝小型工厂在农村相继建立。棉织品业以农村家庭工业为主,通过改良手织机也使生产得到恢复,纺织业则在1883年设立了大阪纺织公司,利用进口的纺织机和蒸气机进行了大规模性质的经营,促进了其它纺织公司的相继设立和机械生产的运用。在铁路部门显著的特点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在政府的保护下,设立了由商人和地主投资的铁路公司。在矿山业,在向政商出售后,通过卷扬机械的进口而推进了机械化。在造船业方面,在政府的造船业奖励政策下,建立了少数大规模的造船所。钢铁业则是在政府军备扩张和国产化的目标化,建立了八幡制铁所,在贸易方面,制丝业成为重要的输出产业,贸易规模在甲午战争后大幅增长。一些贸易商社和贸易金融机构也建立起来。到1909年时,日本已成为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不可忽视如朝鲜、台湾等殖民地的作用。在日俄战争后,财阀家族在金融、贸易、运输、矿山的经营及相互持股的康采恩式垄断日趋明显。铁路则在1906年实行了国有化。
    总的看来,日本的产业革命过程中,重工业仍还不很发达,工业的中心仍然是以纤维产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而且在产业构造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即农业和工业的不均衡,轻工业(以纤维工业为中心)、矿山业和重工业的不均衡。在贸易构造方面虽然从后进国家逐渐发展为先进国家,但其自立性很脆弱。尽管如此,日本产业革命表现出以军备扩张为轴心的产业培育和市场环境完善的努力;从日俄战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日本近代产业资本已基本被确立。
    下面看一下劳动者的状况和构成。在1882年日本工厂的劳动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数集中在纤维工业,其中许多是15岁以下的女子。男子在官营工厂等机械工业部门比重较高。在1900年,10人以上的工厂劳动者为38万796人。其中纤维产业占61%,而女子劳动者又占其中的88%,大部分是从贫雇农家庭出来到工厂工作,其工资水准和环境都很差。在重工业中由于男子熟练工的数量有限,大多男子从事工厂以外如矿山和运输业的工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厂卫生问题以及工人要求改善待遇和提高工资,与资本家的对立明显化,各地工厂劳动者的罢工事件出现很多。在1897年,受美国劳动运动影响的高野房太郎、片山潜等人组织成立了“劳动组合期成会”,团结工人开展对资本家的斗争。但政府在1900年制定了治安警察法,弹压、限制工人的团结权和罢工权,取缔劳动运动。同时为了避免阶级对立激化,政府于1911年制定了工厂法,于1916年开始实施,但内容极不彻底。
    日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成为工厂劳动者的不仅有农民,也有明治维新后论落的武士和手工艺人。在1876年政府实行的“秩禄处分”和“废刀令”下,幕藩制度下的武士开始失去往昔的特权,当时政府对武士实行“士族授产”政策,大部分都以失败而结束。在1879年40万户180万人的武士中,被政府录用的不过5%,其它大部分人贫困化和无产者化,并向不熟练的劳动者转化。再看手工艺人,由于明治以后武县及奢侈品需要的锐减,他们一部分转向建筑和家庭艺人,一部分成为官营工厂和铁路的劳动者。从农民的来源看,由于松方财政的影响,农民没落急剧发生,原来主要是分散家庭经营的农民,由于米价低落,实质金纳定额地租增加,加上政府为扩军的增税,其结果:地租滞纳者其土地被强制处理;因农村高利贷而失去土地,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没落的农民大多成为高利贷地主的雇农,一部分转向工厂的劳动者。以上由武士、手工艺人、农民所构成的剩余劳动力向传统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成长的城市工业部门和流通部门提供了劳动力的供给来源。
    日本向近代市场制度的发展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气以后到昭和恐慌期(即1929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之为近代市场制度是因为日本市场经济在这一阶段处于相对比较自由的时代。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气时期,出口急剧增加,从1914年到1918年增加了3.3倍,以外汇的流入、军需景气、船舶为开端的商品投机,发展到股票投机和土地投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开始形成,由于新的消费品产业的出现(如松下幸之助的电气制作所等)使流通业也飞速成长。并由于近代制造业的带领下推动了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方面,对熟练工的开始供不应求,工人的工资显著提高。移植型的近代产业部门和一部分传统型产业部门伴随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开始把经营的一部分委托给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层人士,在财阀家庭和创业者一族支配下的“资本”和“经营”分离的萌芽开始产生。关于雇佣方面,以制造业为中心,做为确保熟练工的手段,开始采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型的长期雇佣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