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之比较(5)
马克思指出:“为了正确地判断封建生产,必须把它当做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必须指出,财富怎样在这种对抗中间形成,生产力怎样和阶级对抗同时发展”〔33〕。封建社会的阶级对抗根源于大土地占有制与生产过程小规模经营的这种经济结构,而且是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民战争能把恶性膨胀的大土地占有制调整到较有利于农民小规模经营的轨道上来,造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生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中西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差异和封建社会延续时间的差异,都根源于封建经济结构的差异,又受封建经济结构差异的制约,故不能把两个同根同源的问题视为因果关系的问题。不可否认,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必然要冲破封建经济结构的障碍,为自身的继续发展开辟道路。但是,由于中西封建经济结构决定着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大多被阻力抵消,有效动力甚至比西欧小,而且不同的封建经济结构又决定着农民战争动力的作用方向和诱导力量在中国是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西欧则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处于难产状态,西欧却成了资本主义的故乡。 收稿日期:1995-10-05 注释: 〔1〕、〔17〕、〔26〕、〔30〕、《毛泽东选集》第2卷, 第588、588、587--588、588页。 〔2〕《历史、制度、文化》第104页。 〔3〕参见翦伯赞:《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 〔4〕、〔5〕、〔12〕、〔27〕、〔32〕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110页、31、61、60、39--40页。 〔6〕《全唐文》:《刘允章直谏书》。 〔7〕《清朝经世文编·救荒策》。 〔8〕〔20〕、〔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58、59--60页。 〔9〕、〔28〕、〔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3、 218 、119页。 〔10〕《松窗梦语》卷4。 〔11〕《乾隆实录》卷1255页。 〔13〕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第85页。 〔14〕《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册,第29--30页。 〔15〕《中国社会史论战》第1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第9、15页。 〔16〕《食货》1939年11月第2卷,第1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89页。 〔19〕《列宁全集》第11卷第57页。 〔21〕董楚平:《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1979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 〔22〕《浙江学刊》1980年第1期。 〔23〕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4〕金观涛:《兴盛与危机》,第19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2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